夜宿江浦,闻元八改官,因寄此什

白居易 〔唐朝〕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

剑珮晓趋双凤阙, 烟波夜宿一渔船。

交亲尽在青云上,乡国遥抛白日边。

若报生涯应笑杀,结茅栽芋种畬田。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您在朝廷中已经三次升迁,我在江湖漂泊快要两年了。

清晨您身佩剑珮趋赴双凤阙,夜晚我在烟波江上寄宿渔船。

亲朋好友都在高位之上,故乡远在太阳升起的天边。

如果向您禀报我的生计,一定会被您笑话,我如今结茅屋、种芋头、开畲田。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 诗歌中的"双凤阙"是古代皇宫的标志性建筑,常被用来代指朝廷,体现了古代诗歌中以具体事物代指抽象概念的借代手法。

3. 诗中"三迁"并非实指三次,而是表示多次,这种用数字表示虚指的现象在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体现了汉语的灵活性。

4. 对比是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通过友人升迁与自身漂泊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情感,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中常用于增强表达效果。

  • 夜宿江浦:夜晚在江浦住宿。江浦,江边的水滨。
  • 元八:白居易的友人,名字不详,"八"是其排行。
  • 改官:指官员调动职务,这里指升迁。
  • 丹陛:宫殿的台阶,代指朝廷。
  • 三迁:多次升迁。"三"在这里表示多数。
  • 沧浪:指青苍色的水,这里代指江湖、各地漫游。
  • 剑珮:宝剑和玉佩,古代官员的服饰。
  • 双凤阙:指皇宫的门楼,代指朝廷。
  •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 交亲:亲友。
  • 青云上:比喻地位高贵,仕途得意。
  • 乡国:家乡。
  • 白日边:极远的地方,形容家乡遥远。
  • 生涯:生活、生计。
  • 笑杀:笑极,非常好笑。
  • 结茅:建造茅屋。
  • 栽芋:种植芋头。
  • 畲田:指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田地。

这是一首白居易写给友人元八的诗,当时元八升迁,而白居易正漂泊在外。我们先来理解诗的字面意思,首联告诉我们友人在朝廷多次升迁,自己却漂泊了近两年,这是两人境遇的直接对比。

颔联通过具体场景,让我们仿佛看到友人清晨佩戴剑珮去朝廷办公,而诗人自己却在夜晚的烟波江上,住在渔船上,这种画面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两人生活的天差地别。

颈联提到亲友都在高位,而自己远离家乡,这进一步说明了诗人的孤独和漂泊。尾联诗人说如果告诉友人自己的生计,定会被笑话,自己过着结茅、栽芋、种畬田的生活,这里有自嘲,但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中的平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既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感慨,也展现了自己漂泊生活的状态和心境,语言简单却情感丰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将友人的仕途得意与自己的漂泊江湖进行鲜明对照,突出了两人境遇的不同。首联"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开门见山,直接点出友人三次升迁,而自己漂泊近二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颔联"剑珮晓趋双凤阙,烟波夜宿一渔船",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对比。友人清晨趋赴朝廷,身佩剑珮,何等风光;自己则夜晚在烟波江上的渔船中寄宿,何等孤寂。一官一隐,一荣一枯,对比强烈。

颈联"交亲尽在青云上,乡国遥抛白日边",由友人扩展到亲友,他们都在高位,而自己却远离家乡,更添漂泊之感。

尾联"若报生涯应笑杀,结茅栽芋种畬田",以自嘲的口吻描述自己的生计,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一种无奈选择和些许超脱,在对比中更显其心境的复杂。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夜宿江浦时,听闻友人元八升迁的消息后所作。当时白居易可能正处于漂泊江湖的状态,而友人元八则在仕途上颇为得意,两人境遇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升迁的感慨,以及对自身漂泊生活的描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超脱。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