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江

白居易 〔唐朝〕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建昌江的江水就在县衙门前流淌,我勒住马缰,让人去叫渡船。忽然间就好像回到了往年从蔡渡归来的时候,眼前仿佛出现了渭河边的青草、风沙和细雨。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触景生情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内心的情感,进而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3.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陕西等地,在陕西省潼关县汇入黄河,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和文化区域。

  • 建昌江:河流名称,在今江西省境内。
  • 县门:指县衙的门口。
  • 立马:勒住马,使马停下。
  • 唤渡船:叫渡船过来。
  • 蔡渡:地名,具体位置待考,应为白居易曾经经历过的地方。
  • 渭河:黄河的最大支流,流经今陕西省等地,是白居易曾经生活或经过的地方。

我们先来整体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这两句很直白,告诉我们诗人当时在县衙门前的建昌江边,停下马让别人去叫渡船。这是对当时场景的直接描述,让我们能清晰地想象出那个画面。

接着看后两句“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在等待渡船的时候,看到眼前的渡口景象,突然就联想到了过去在蔡渡和渭河岸边的情景。这里的“草风沙雨”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承载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

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人主要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由眼前的建昌江渡口联想到过去的经历,把当下和过去联系起来,让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同时,诗歌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这也是白居易诗歌的一大特点,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通俗易懂但情感真挚。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白居易在宦游途中的所见所感,也能体会到触景生情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巧妙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前两句“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眼前的实景,点明了地点和人物行为,画面感十足,仿佛能看到诗人立马江边唤船的情景。

后两句“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则是由眼前之景引发的联想,将建昌江的渡口与往昔的蔡渡、渭河联系起来,通过“草风沙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怀旧的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将当下的感受与过去的记忆融合在一起,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余味悠长。短短二十八字,将眼前景、心中情完美结合,展现了诗人高超的炼字炼意功夫。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此诗可能是他在途经建昌江时所作,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过去在蔡渡、渭河一带的经历,从而引发了对往昔的追忆。当时诗人可能正处于宦游途中,奔波于各地,看到相似的渡口场景,自然而然地勾起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