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 庐山庵里晚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 庐山庵里晚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在金銮殿后,天快要亮的时候。
今夜我又在何处封书呢?是在庐山的庵堂里,夜晚的灯光之前。
我们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栅栏中的猿猴一样都还活着,可在人间再相见又会是哪一年呢?
1.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2. 元九即元稹,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两人友谊深厚,多有诗歌唱和。
3.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中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干预政治,语言要通俗易懂。
4.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往昔在金銮殿的情景与如今在庐山庵里的情景作对比,突出境遇的变化和情感的差异。
5. “笼鸟槛猿”是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和友人不得自由的状态。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脉络。诗人开篇便回忆过去,“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勾勒出往昔在朝廷为官时给友人元稹写信的场景,金銮殿这一地点暗示了当时两人在朝堂的身份。紧接着,笔锋一转,“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晚灯前”,点明当下写信的地点是庐山庵中,通过今昔地点的对比,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诗人境遇的转变。
再看最后两句“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诗人将自己和友人比作“笼鸟槛猿”,既写出了他们当时受到束缚、不得自由的处境,又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而“人间相见是何年”的疑问,则充满了对与友人相见的渴望,却又因现实的阻碍而显得渺茫,将思念与惆怅的情感推向极致。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把复杂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们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同时,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文人在政治生涯中的波折与无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反差,将对友人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两句“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回忆往昔在金銮殿后、天将亮时给友人写信的情景,那时两人同在朝堂,虽可能也有工作的辛劳,但所处的环境是繁华的京城宫殿,充满着政治生活的气息。
后两句“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晚灯前”则转到当下,如今在庐山的庵堂里,夜晚对着灯光给友人写信,环境清幽孤寂,与往昔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今昔境遇的不同。
最后两句“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以“笼鸟槛猿”自喻和喻友,形象地写出了两人当时不得自由的处境,虽都还活着,却不知何时能在人间相见,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相见的期盼,情感深沉悲切,引人共鸣。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庐山隐居时写给好友元稹的。白居易和元稹交情深厚,两人都曾在朝为官,后因政治原因被贬谪或处于不得志的状态。当时,白居易可能已远离朝堂,在庐山过着相对隐居的生活,而元稹也可能处于类似的困境中。诗人在夜晚写信给元稹,触景生情,回忆起往昔在朝廷共事时的情景,对比当下的处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两人相见之难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