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夕望

白居易 〔唐朝〕

凭高望远思悠哉,晚上江亭夜未回。

日欲没时红浪沸, 月初生处白烟开。

辞枝雪蕊将春去,满镊霜毛送老来。

争敢三年作归计,心知不及贾生才。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登上高处眺望远方,思绪悠悠不尽,傍晚来到江亭,直到夜晚还没有回去。

太阳快要落山时,江面上红色的波浪翻滚沸腾;月亮刚升起的地方,白色的烟雾散开。

枝头带着雪的花蕊告别枝头,预示着春天将要离去;满把的白发,宣告着衰老的到来。

怎敢定下三年回归的计划,心里清楚自己比不上贾谊的才华。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2.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等,以才华出众著称,深受汉文帝赏识,但因遭权贵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3. 诗歌中的对仗:“日欲没时红浪沸,月初生处白烟开”“辞枝雪蕊将春去,满镊霜毛送老来”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4. 借景抒情:这首诗通过描写江亭夕望所见的景物,如夕阳、江浪、初月、白烟、落花等,来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 凭高望远:登上高处向远方眺望。
  • 思悠哉:思绪悠远的样子。
  • 晚上:傍晚登上。
  • 红浪沸:形容夕阳下江面波浪翻滚,呈现红色,如同沸腾一般。
  • 白烟开:白色的雾气散开。
  • 辞枝雪蕊:离开枝头的带着雪的花蕊,这里指即将凋谢的春花。
  • 将春去:预示着春天将要过去。
  • 满镊霜毛:用镊子拔下的满把白发,形容白发很多。霜毛,指白发。
  • 送老来:迎来衰老。
  • 争敢:怎敢,怎敢。
  • 归计:回归的计划。
  • 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才华横溢。

《江亭夕望》是白居易的一首抒情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在傍晚登上江亭,久久眺望,直至夜晚。诗中先描绘了傍晚到夜晚江边的美丽景色,夕阳下的红浪、初升月亮旁的白烟,这些景色既壮丽又带有一丝朦胧之美。

接着,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自身,春花凋谢象征着春天的离去,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而自己满鬓的白发则直白地表明了衰老的到来,这里面充满了对时光无情的感慨。

最后,诗人提到不敢定下三年归期,因为自感不如贾生才,这里我们要了解贾生的典故,贾谊是才华横溢的代表,诗人以他自比,既表现了谦虚,也流露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的情感,同时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典故,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另外,诗中的对仗句也很有特点,大家可以细细品味其语言的韵律美。

这首诗开篇“凭高望远思悠哉,晚上江亭夜未回”,点明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行为和悠然的思绪,以及在江亭停留至夜晚的情景,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中间两联“日欲没时红浪沸,月初生处白烟开。辞枝雪蕊将春去,满镊霜毛送老来”,是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红浪翻滚、月初升时白烟散开的壮丽景象,画面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后两句则由景及人,通过描写春花凋零、白发增多的景象,抒发了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衰老将至的感叹,情感真挚深沉。

尾联“争敢三年作归计,心知不及贾生才”,将情感推向深入,诗人以自谦的口吻表达了自己不敢轻易定下归期,因为深知自己才华不如贾谊,流露出一种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前途的迷茫,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全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将个人的感慨与自然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心境。这首《江亭夕望》可能是他在某个傍晚于江边亭台眺望时所作,当时诗人或许正处于人生的中老年阶段,面对眼前的江景,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衰老的感慨,以及对自身才华和境遇的思考。此时的白居易可能经历了一些仕途的起伏,内心既有对归隐的向往,又因自感才华不及前人而产生些许无奈。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