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裴常侍以优礼见待又蒙赠诗辄叙鄙诚用伸感谢

白居易 〔唐朝〕

一从簪笏事金貂,每借温颜放折腰。

长觉身轻离泥滓, 忽惊手重捧琼瑶。

马因回顾虽增价,桐遇知音已半焦。

他日秉钧如见念,壮心直气未全销。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自从穿上官服侍奉高官以来,常常承蒙您和颜悦色,让我不必屈身逢迎。

总觉得身心轻快脱离了尘俗污秽,忽然惊喜地手捧着您珍贵的赠诗。

良马因为被赏识而身价倍增,梧桐树遇到知音即便半枯也心甘情愿。

将来您执掌大权如果还能想起我,我那豪壮的志向和正直的气节还没有完全消失。

1.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通俗易懂,题材广泛。

2. 诗中运用了典故,“马因回顾虽增价”化用了伯乐相马的典故,“桐遇知音已半焦”与古琴选材有关,体现了古代诗歌用典的艺术手法。

3. 诗歌体裁为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4. “簪笏”“金貂”等词语属于古代官场文化符号,反映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礼仪文化。

  • 簪笏:古代官员的服饰和礼器,代指做官。
  • 金貂:指高级官员,此处代指裴常侍。
  • 温颜:温和的脸色,指对方态度和蔼。
  • 折腰:弯腰行礼,比喻屈身事人。
  • 泥滓:污泥,比喻世俗的污秽。
  • 琼瑶:美玉,比喻珍贵的赠诗。
  • 马因回顾虽增价:典故,指良马被伯乐回头一看而身价提高。
  • 桐遇知音已半焦:典故,指梧桐树被知音赏识,即使半枯也在所不惜,此处暗指琴材。
  • 秉钧:掌握国家大权。
  • 见念:想念我,惦记我。
  • 壮心直气:豪壮的志向和正直的气节。

这是一首表达感恩之情的七言律诗。开篇诗人便点出自己为官以来,承蒙裴常侍的优待,让他不必刻意屈身逢迎,字里行间满是感激。接着,诗人用“离泥滓”来形容在对方关照下的轻松心境,用“捧琼瑶”来表现收到赠诗时的珍视与惊喜,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颈联的两个典故用得极为巧妙,“马因回顾”突出了伯乐识马的重要性,暗指裴常侍对自己的赏识让自己价值得到体现;“桐遇知音”则表达了即使自身有所损耗,能遇到知音也心甘情愿的情感,深刻体现了知己难求的道理。

最后,诗人表明自己的壮心直气并未消减,若将来裴常侍能继续记挂自己,自己仍愿为国家效力。这不仅是对对方的承诺,也展现了诗人刚正不阿、胸怀壮志的品格。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表达了感恩之情,又不失文人的气节与风骨,是白居易诗歌中较为典型的表达人际交往与个人情怀的作品。

全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裴常侍知遇之恩的感激。首联回忆自为官以来,裴常侍给予的礼遇让自己不必屈身逢迎,体现了对方的宽厚和自己的感激。颔联以“离泥滓”比喻自己在对方的关照下身心轻快,以“捧琼瑶”形容收到赠诗的惊喜,生动形象。颈联运用“马遇伯乐”“桐遇知音”的典故,既赞美了裴常侍的识才,也表达了自己遇知音的欣慰,即便自身如“半焦”之桐也在所不惜。尾联则表明自己的壮心和气节未消,若将来对方能继续关照,自己仍有报国之心,体现了诗人的正直和豪情。全诗语言质朴,用典恰当,情感层层递进,将感激之情和个人气节完美结合。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江西裴常侍的答谢诗。裴常侍对白居易以优厚的礼节相待,并且赠送了诗歌,白居易因此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从诗中内容可以看出,白居易当时可能处于仕途之中,受到了裴常侍的赏识和礼遇,内心十分感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虽可能遭遇挫折但仍保持壮志豪情的心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