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簪笏事金貂,每借温颜放折腰。
长觉身轻离泥滓, 忽惊手重捧琼瑶。
马因回顾虽增价,桐遇知音已半焦。
他日秉钧如见念,壮心直气未全销。
一从簪笏事金貂,每借温颜放折腰。
长觉身轻离泥滓, 忽惊手重捧琼瑶。
马因回顾虽增价,桐遇知音已半焦。
他日秉钧如见念,壮心直气未全销。
自从穿上官服侍奉高官以来,常常承蒙您和颜悦色,让我不必屈身逢迎。
总觉得身心轻快脱离了尘俗污秽,忽然惊喜地手捧着您珍贵的赠诗。
良马因为被赏识而身价倍增,梧桐树遇到知音即便半枯也心甘情愿。
将来您执掌大权如果还能想起我,我那豪壮的志向和正直的气节还没有完全消失。
1.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通俗易懂,题材广泛。
2. 诗中运用了典故,“马因回顾虽增价”化用了伯乐相马的典故,“桐遇知音已半焦”与古琴选材有关,体现了古代诗歌用典的艺术手法。
3. 诗歌体裁为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4. “簪笏”“金貂”等词语属于古代官场文化符号,反映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礼仪文化。
这是一首表达感恩之情的七言律诗。开篇诗人便点出自己为官以来,承蒙裴常侍的优待,让他不必刻意屈身逢迎,字里行间满是感激。接着,诗人用“离泥滓”来形容在对方关照下的轻松心境,用“捧琼瑶”来表现收到赠诗时的珍视与惊喜,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颈联的两个典故用得极为巧妙,“马因回顾”突出了伯乐识马的重要性,暗指裴常侍对自己的赏识让自己价值得到体现;“桐遇知音”则表达了即使自身有所损耗,能遇到知音也心甘情愿的情感,深刻体现了知己难求的道理。
最后,诗人表明自己的壮心直气并未消减,若将来裴常侍能继续记挂自己,自己仍愿为国家效力。这不仅是对对方的承诺,也展现了诗人刚正不阿、胸怀壮志的品格。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表达了感恩之情,又不失文人的气节与风骨,是白居易诗歌中较为典型的表达人际交往与个人情怀的作品。
全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裴常侍知遇之恩的感激。首联回忆自为官以来,裴常侍给予的礼遇让自己不必屈身逢迎,体现了对方的宽厚和自己的感激。颔联以“离泥滓”比喻自己在对方的关照下身心轻快,以“捧琼瑶”形容收到赠诗的惊喜,生动形象。颈联运用“马遇伯乐”“桐遇知音”的典故,既赞美了裴常侍的识才,也表达了自己遇知音的欣慰,即便自身如“半焦”之桐也在所不惜。尾联则表明自己的壮心和气节未消,若将来对方能继续关照,自己仍有报国之心,体现了诗人的正直和豪情。全诗语言质朴,用典恰当,情感层层递进,将感激之情和个人气节完美结合。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江西裴常侍的答谢诗。裴常侍对白居易以优厚的礼节相待,并且赠送了诗歌,白居易因此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从诗中内容可以看出,白居易当时可能处于仕途之中,受到了裴常侍的赏识和礼遇,内心十分感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虽可能遭遇挫折但仍保持壮志豪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