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瘴抛身远,泥涂索脚难。
网初鳞拨剌,笼久翅摧残。
雷电颁时令,阳和变岁寒。
遗簪承旧念,剖竹授新官。
乡觉前程近,心随外事宽。
生还应有分,西笑问长安。
炎瘴抛身远,泥涂索脚难。
网初鳞拨剌,笼久翅摧残。
雷电颁时令,阳和变岁寒。
遗簪承旧念,剖竹授新官。
乡觉前程近,心随外事宽。
生还应有分,西笑问长安。
摆脱了炎热潮湿的瘴气,远离了那令人不适的环境,可泥泞的路途仍让行走十分艰难。
如同鱼刚入网时奋力挣扎,鳞甲乱颤;又像鸟被关在笼子里久了,翅膀早已受损残缺。
雷电颁布着季节的政令,温暖的阳气驱散了岁末的严寒。
如同遗落的发簪被拾起,承载着旧日的恩念;如今又被授予新的官职,手持剖分的竹符赴任。
感觉故乡在前程中越来越近,心境也随着外界事务的顺遂而变得开阔。
得以生还世间应当是有缘分的,向西遥望长安,不禁露出喜悦的笑容。
1. 江州司马:唐代官职名,江州在今江西九江,司马为州刺史的属官,唐中后期多用来安置被贬官员,有职无权。
2. 忠州刺史:忠州在今重庆忠县,刺史为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拥有实际治理权力。
3. 竹符:古代朝廷授官时的凭证,将竹制符节剖分为二,朝廷与受官者各执其一,作为信物。
4. 瘴气:古代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一种疫病之气,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唐诗中常用来指代南方偏远恶劣的环境。
5. 白居易诗歌风格: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此诗延续了他平实自然的风格,情感表达直白真切。
这首诗是白居易人生境遇转变的真实写照。开篇先写贬谪生活的艰难,用“炎瘴”“泥涂”渲染恶劣环境,“网鳞”“笼翅”的比喻,既写出了身体的困顿,更暗含精神上的压抑。这是对过往困境的回顾,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做铺垫。
中间两联则写命运的转机,“雷电”“阳和”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政治上迎来曙光的象征。“遗簪承旧念”一句,体现了白居易对朝廷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被重新任用的感激,也暗含着对自身价值被认可的欣慰。“剖竹授新官”点明了身份的变化,是全诗情感的转折点。
最后两联抒发了对未来的期许,“乡近”“心宽”直接写出心境的变化,从之前的压抑走向开阔。“西笑问长安”则将个人命运与朝廷紧密相连,表达了即使身处地方,仍心系朝廷的忠诚。整首诗脉络清晰,情感由抑到扬,展现了白居易在逆境中对希望的坚守,以及对朝廷的深厚感情,是理解他贬谪时期心路历程的重要作品。
全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将个人境遇与对朝廷的感恩之情巧妙融合。前两联“炎瘴抛身远,泥涂索脚难。网初鳞拨剌,笼久翅摧残”,以“炎瘴”“泥涂”比喻贬谪生活的艰难,用“鱼入网”“鸟在笼”的意象,生动描绘了自己在困境中挣扎、身心受损的状态,暗含抑郁与不甘。
后四联则笔锋一转,“雷电颁时令,阳和变岁寒”以自然景象的变化象征命运的转机,“遗簪承旧念,剖竹授新官”直抒胸臆,表达对朝廷仍记挂自己、授予新职的感激。最后“乡觉前程近,心随外事宽。生还应有分,西笑问长安”,展现出心境的开阔与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长安(朝廷)的忠诚与向往。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感饱满,将贬谪后的失意与获任后的欣慰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是白居易从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时所作。白居易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度过了一段抑郁的时光。后来朝廷将他调任忠州刺史,虽然仍是地方官职,但相比司马这一闲职,刺史拥有实际职权,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政治上的转机。他在诗中抒发了对皇恩的感激,以及从困境中得到解脱、对未来重新燃起希望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