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

白居易 〔唐朝〕

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

唯有诗人能解爱,丹青写出与君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木莲花的花房细腻柔滑,如同红莲花的花瓣;它艳丽的色彩鲜亮夺目,就像紫色的牡丹。只有诗人能够真正理解并喜爱它的美,我用绘画把它画下来,寄给您看。

1.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郎中是古代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为郎官的一种,掌管门户、车骑等事;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是尚书、侍郎、丞以下的官员。

3. 丹青作为绘画的代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文学的密切联系。

4. 这首诗中运用的比喻手法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相比较,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花房:指花朵的花心部分,此处代指木莲花。
  • :细腻,光滑。
  • 红莲朵:红色的莲花。
  • 艳色:艳丽的色彩。
  • 紫牡丹:紫色的牡丹,牡丹是名贵的花卉,常被用来象征富贵华丽。
  • 解爱:理解并喜爱。
  • 丹青:丹指丹砂,青指青雘,都是古代绘画常用的颜料,此处代指绘画。
  • :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元郎中。
  • 元郎中:白居易的友人,郎中是古代的官职名。

《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文人雅趣的诗作。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理解,诗人先细致地描绘了木莲花的形态和色彩,用大家熟知的红莲和紫牡丹作比,让我们能快速想象出木莲花的美丽。这是诗歌中常见的状物手法,通过具体的比喻让抽象的美变得可感。

接着,诗人由对花的描写转向情感的表达。“唯有诗人能解爱”一句,既抬高了友人元郎中的审美情趣,也暗示了诗人自己与友人之间在精神层面的共鸣,他们都能从木莲花中感受到独特的美。而“丹青写出与君看”则是这种情感的延伸,诗人把这份美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送给友人,这不仅是在分享美景,更是在传递一份珍贵的友情。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的特点,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却将花的美和人的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能了解到唐代文人之间以诗画相赠的交往方式,以及他们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精神交流的重视。学习这首诗,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艺术之美,还能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文人风尚。

诗歌开篇两句“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木莲花的花房比作红莲的花瓣,突出其细腻柔滑之态;又将其艳色与紫牡丹相比,展现其鲜亮艳丽之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木莲花的美丽,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木莲花的独特风姿。

后两句“唯有诗人能解爱,丹青写出与君看”,则由花及人,表达了诗人对木莲花之美的独特理解与珍爱。他认为只有同为诗人的元郎中才能真正懂得欣赏这种美,于是将木莲花画下来寄给友人,既体现了诗人对木莲花的喜爱,也流露了与友人之间的知己之情,使诗歌在赞美花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人情的温暖。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将花之美与友之情巧妙融合,耐人寻味。

这首诗是白居易创作后,随所画的木莲花图一同寄给友人元郎中的。白居易一生喜爱花草,也常以花草入诗,他通过描绘木莲花的美丽,表达对这种花的欣赏,同时借寄送画作给友人,传递自己对友人的情谊以及与友人共享美的心情。当时文人之间常有以诗画相赠的雅事,此诗便是这种文人交往的体现。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