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民问

白居易 〔唐朝〕

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

官职家乡都忘却,谁人会得使君心。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龙昌寺的山脚下开辟出上山的道路,在巴子台的前面栽种下一片柳树林。

官职高低与故乡家园都已渐渐忘却,又有谁能够理解这位刺史的内心呢?

1. 唐代“使君”的官职属性:唐代“使君”是对州级行政长官“刺史”的尊称,代州为唐代上州(根据人口、经济、军事地位划分的州级等级),其刺史官阶一般为从三品或正四品下,主要职责包括掌管州内行政、司法、军事、赋税等,是地方重要行政官员。

2. 白居易的“民生诗”特色:白居易的诗歌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类别,《代州民问》属于讽喻诗范畴,此类诗歌多以具体事件为依托,关注民生、批判时弊或表达为官理念,核心是“为民发声”与“务实言志”,与《卖炭翁》《观刈麦》等经典讽喻诗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

3. 唐代边州的社会生活:代州作为唐代边州,其社会生活具有“军政结合”的特点——一方面需承担防御边境的军事任务,百姓可能面临兵役、徭役压力;另一方面,因地处民族交界,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在此交融,寺庙(如诗中龙昌寺)、台地(如巴子台)等场所既是宗教、行政空间,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

4. 唐代“柳”的文化寓意:在唐代诗歌中,“柳”兼具多重寓意,除绿化、固土的实用价值外,还与“离别”(如“杨柳依依”)、“生机”(如“春风杨柳万千条”)相关。此诗中“种柳林”侧重“惠民”与“生机”,体现诗人希望通过种植柳树改善当地环境、为百姓创造宜居生活的愿景,赋予“柳”新的民生内涵。

  • 代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是当时北方的重要边州,常与少数民族交界,军事、行政地位较为重要。
  • 龙昌寺:唐代寺庙名称,具体位置需结合代州当地历史地理考证,推测为代州境内的一座佛教寺庙,是当时当地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 开山路:开辟上山的道路,此处既可能指实际的道路修建,也暗含诗人为当地民生建设付出的努力,体现其务实的为官态度。
  • 巴子台:代州当地的一处台地或地名(具体方位待考),可能是当地百姓活动、官员理政或观景的场所,是诗人施政、生活的重要场景地标。
  • 种柳林:栽种柳树形成树林,柳树在唐代常被用于绿化、固土,也有象征生机、惠民的寓意,此处体现诗人对当地环境美化与民生改善的投入。
  • 官职家乡都忘却:意为不再在意官职的升降荣辱,也暂时放下对故乡的思念,突出诗人全身心投入当地治理的专注状态。
  • 会得:理解、领会,“会”即懂得、明白,“得”为助词,加强“会”的语气,此处表达诗人对自身心境不被他人理解的感慨。
  •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唐代常用以称呼刺史(代州最高行政长官),此处是诗人自指,体现其身份与对自身职责的认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代州民问》,这首诗虽不如《琵琶行》《长恨歌》那样广为人知,但却是理解白居易“为官理念”与“诗歌风格”的重要作品,我们可以从“诗里的事”“诗里的人”“诗里的理”三个层面展开理解:

首先看“诗里的事”——前两句“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写的是白居易在代州做刺史时的两件具体工作:在龙昌寺山下修路,在巴子台前种柳树。这两件事看似普通,却藏着白居易的用心:“开山路”是为了方便百姓上山、通行,解决日常出行问题;“种柳林”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固土防沙,还能给百姓提供树荫,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这告诉我们,白居易的诗歌从不空谈,而是“有事可写”,这就是他“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体现。

再看“诗里的人”——后两句“官职家乡都忘却,谁人会得使君心”,这里的“使君”就是白居易自己。他说“忘却官职”,不是真的不在乎官职,而是不把官职高低当作追求,更看重能不能为百姓做事;“忘却家乡”,也不是不思念故乡,而是把对故乡的牵挂转化为对代州百姓的关怀,全身心投入当地治理。末句的反问“谁人会得”,其实是白居易的一种“剖白”:他希望百姓能理解,自己做这些事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大家的生活更好,这让我们看到一个“务实、亲民”的地方官形象。

最后看“诗里的理”——这首诗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道理:一是“为官者的初心”,真正的好官,应该像白居易这样,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放下个人荣辱与私心;二是“诗歌的价值”,好的诗歌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只要能真实记录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能打动人心。白居易用通俗的语言写自己的工作与心声,让我们在千百年后,还能感受到他作为地方官的责任与温度,这就是这首小诗的魅力所在。

总结来说,《代州民问》是一首“写事、写人、说理”的好诗,它让我们看到白居易不仅是“诗人”,更是“好官”,也让我们明白:最动人的诗歌,永远是贴近生活、贴近民心的作品。

《代州民问》虽为短诗,却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体现白居易诗歌“浅切通俗”与“意蕴深厚”的统一,可从以下三方面赏析:

1. 意象选择:以“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两个具体场景入诗,“山路”象征基础民生建设,“柳林”象征环境改善与长远惠民,意象质朴写实,无华丽辞藻,却精准勾勒出诗人的施政行动,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其务实作风,符合白居易“新乐府”诗“因事立题”的特点。

2. 情感表达: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形成“事-情”的递进结构。“官职家乡都忘却”看似平淡,实则暗含强烈情感——对官职的“忘”,是放下个人荣辱;对家乡的“忘”,是暂舍个人思念,二者共同指向“为代州百姓”的核心初心。末句“谁人会得使君心”以反问收尾,既流露出自省与感慨,也拉近与读者(或“民”)的距离,引发对“为官者初心”的共鸣与思考,情感真挚不矫情。

3. 语言风格:全诗语言通俗如白话,“开”“种”“忘却”“会得”等词语均为日常用语,符合白居易“老妪能解”的语言追求,却无浅白之弊。短短四句,叙事、抒情、言志兼备,篇幅虽短却意蕴完整,体现出诗人高超的炼字与谋篇能力。

白居易(772-846)是唐代中期重要诗人,其诗歌多关注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州民问》的创作,需结合白居易的为官经历与代州的历史背景分析:

1. 代州的地理与行政属性:代州地处唐代北方边境,是防御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重要军事据点,同时也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的通道,当地百姓生活兼具农耕与边地特色,面临边患、赋税等问题。

2. 白居易的施政理念:白居易在多地为官时,均以务实惠民为准则,如在杭州修西湖堤、在苏州治水等。此诗中“开山路”“种柳林”的描述,正是他在代州任上推行民生工程的真实写照,体现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追求。

3. 诗歌的创作动因:“民问”题材暗含诗人与百姓的互动视角,可能是当地百姓对诗人的举措产生疑问或不解,诗人通过诗歌回应——“官职家乡都忘却”既是对自身专注治州的剖白,也暗含对百姓理解自身初心的期盼,反映出诗人在施政过程中对“为官初心”与“百姓认知”关系的思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