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登龙尾道南望,忆庐山旧隐
登龙尾道南望,忆庐山旧隐
白居易 〔唐朝〕
龙尾道边来一望,香炉峰下去无因。
青山举眼三千里,白发平头五十人。
自笑形骸纡组绶,将何言语掌丝纶。
君恩壮健犹难报,况被年年老逼身。
写山
写人
年老
古诗译文
站在龙尾道边向南眺望,却无缘再回香炉峰下的旧日隐居之地。
抬眼望去,青山远隔三千里,我这个满头白发的人,已经年近五十。
可笑自己这副形骸竟佩戴着官印绶带,又有什么资格去执掌国家政令呢?
皇上的恩典、强健的体魄尚且难以报答,更何况一年年逼近的老去之身。
展开
知识点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 “龙尾道”是唐代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于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中。
3. 古代以“组绶”颜色和质地区分官职高低,佩戴组绶即象征官位。
4. “丝纶”原指钓鱼线,后借指皇帝诏书,因诏书多用黄纸黑字,如丝如纶。
5. 唐代官员常有“分司”制度,即在东都洛阳设置与长安相同的官职机构,多为闲职,用于安置老臣或贬官。
展开
古诗注解
龙尾道:
唐代大明宫中的坡道,因蜿蜒如龙尾而得名,是官员上朝的必经之路,代指朝廷。
香炉峰:
庐山著名山峰,因形似香炉而得名,此处代指诗人在庐山的旧居。
去无因:
无法前往,没有机会回去。
三千里:
极言距离遥远,并非确数。
白发平头五十人:
指自己已年近五十,头发花白。“平头”有两解:一说指五十岁(古称“平头之年”),一说指头发已平,喻年老。
形骸:
身体、躯壳。
纡组绶:
纡,系结;组绶,官印的丝带。指身居官职。
掌丝纶:
丝纶,指皇帝的诏书。掌丝纶即掌管起草诏令,代指担任要职(白居易曾任中书舍人)。
君恩壮健:
指皇帝的恩典让自己身居高位,且身体尚健。
犹难报:
尚且难以报答。
况被年年老逼身:
更何况年岁不饶人,衰老正逐年逼近。
展开
讲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中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表面上,他身居高位,享受君恩;实际上,他内心渴望归隐,却被官职和年岁所困。诗中“自笑形骸纡组绶”一句,是对自己仕途的深刻反思——身体虽在官场,心灵却向往山林。而“况被年年老逼身”则道出了人生最无奈的处境:无论功名利禄如何,衰老与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感慨,也反映了古代士大夫普遍存在的“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望”字起笔,贯穿全篇情感。首联写登高南望,遥想庐山旧居,却“去无因”,流露出强烈的归隐之思与现实阻隔的无奈。颔联以“三千里”与“五十人”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强烈对比,凸显漂泊之远与年岁之高,情感沉郁。颈联自嘲身居高位却形同虚设,对“组绶”“丝纶”的否定,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自我价值的怀疑。尾联将“君恩”与“老逼身”并置,既感念皇恩,又悲叹衰老,矛盾心理跃然纸上。全诗语言平易而情感深挚,典型体现了白居易“老来方知身是累”的中晚年心境,展现了其仕隐矛盾的内心世界。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间(约公元830年前后),白居易时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此时诗人已年近花甲,远离长安政治中心,虽官位不低,但远离权力核心。他早年曾隐居庐山,对那段清静自在的生活充满怀念。此诗是诗人站在洛阳或长安的宫道上,南望庐山方向,回忆旧日隐居生活时所作,抒发了仕途困顿、年华老去、归隐不得的深沉感慨。
展开
作者信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
3471
名句数量:
12158
作者其他古诗
1
琵琶行并序
1.8万阅读
2
五凤楼晚望
1.4万阅读
3
醉中对红叶
1.2万阅读
4
樟亭双樱树
1.1万阅读
5
游悟真寺诗
1.1万阅读
6
微雨夜行
1.1万阅读
7
采莲曲
1.1万阅读
8
醉歌
1.1万阅读
9
秋池
1.1万阅读
10
放言五首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