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雨

白居易 〔唐朝〕

风雨暗萧萧,鸡鸣暮复朝。

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

水鸟投檐宿,泥蛙入户跳。

仍闻蕃客见,明日欲追朝。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风声萧萧,鸡叫了一遍又一遍,从傍晚直到清晨。

雨声细碎,笼罩着丛生的苦竹;清冷的翠色,从芭蕉叶上滴落。

水鸟飞投到屋檐下躲避住宿,泥蛙跳进屋里蹦跳。

还听说外国的客人前来拜见,明天想要赶去朝廷。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多通俗易懂,关注现实生活,善于捕捉日常中的细节进行描写,这首《连雨》体现了其诗歌朴实自然、贴近生活的特点。

2. 古诗中的对仗:颔联“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和颈联“水鸟投檐宿,泥蛙入户跳”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 “蕃客”的含义:在唐代,“蕃客”指的是来自外国的客人,这一词语反映了唐代对外交流的繁荣景象。

4. 诗歌的写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写景顺序,先写整体的风雨景象,再聚焦于植物、动物等细节,使雨景描写层次分明。

  • 萧萧:形容风雨声。
  • 暮复朝:从傍晚到清晨。
  • 苦竹:竹的一种,竹秆矮小,竹节较密,质地坚韧。
  • 冷翠:指芭蕉叶上带着凉意的翠色,这里也暗指雨水。
  • 投檐宿:飞到屋檐下住宿。
  • 泥蛙:生活在泥沼中的青蛙。
  • 蕃客:指外国客人。
  • 追朝:赶去朝廷(参加朝会等)。

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连雨》,它是白居易描写连绵雨天景象的诗作。开篇两句“风雨暗萧萧,鸡鸣暮复朝”,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到一个风雨交加、天色阴沉的环境中,“鸡鸣暮复朝”告诉我们这场雨下了很长时间,从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清晨,让我们感受到雨的持久。

接着看“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这里诗人用了很细致的描写,“碎声”是雨打在苦竹上的声音,“笼”字让我们仿佛看到苦竹被雨雾环绕的样子;而“冷翠落芭蕉”,既写出了芭蕉叶的颜色在雨中显得更绿更清冷,又好像能看到雨水从芭蕉叶上滚落下来,画面非常生动。

再看“水鸟投檐宿,泥蛙入户跳”,这两句写了动物在雨中的表现,水鸟因为下雨飞到屋檐下躲雨,泥蛙甚至跳进了屋里,这些都是因为雨下得太大、太急了,从动物的反应侧面写出了雨势。

最后“仍闻蕃客见,明日欲追朝”,这两句从写景转到了人事,说外国客人要来拜见,明天还要赶去朝廷,这让我们知道,即使下着这么大的雨,人们的生活和事务依然在进行,给这首写景诗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雨景、动植物以及人事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连雨天气的特点,也体会到白居易诗歌贴近生活、描写细腻的风格。

这首诗以“连雨”为题,紧扣连绵不断的雨景展开描写。首联“风雨暗萧萧,鸡鸣暮复朝”,从大处着笔,写出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整体氛围,“鸡鸣暮复朝”点明雨下了很久,从傍晚持续到清晨,给人以时间的纵深感。

颔联“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聚焦于雨中的植物,“碎声”描绘出雨打苦竹的细微声响,“笼”字写出雨雾笼罩苦竹的景象;“冷翠落芭蕉”则既写出了芭蕉叶上的翠色因雨水而更显清冷,又暗示了雨水从芭蕉叶上滴落的动态,画面感十足。

颈联“水鸟投檐宿,泥蛙入户跳”,转向雨中的动物,水鸟因雨而投宿屋檐,泥蛙因雨水过多而跳进屋内,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连雨给动物带来的影响,也从侧面烘托出雨势之大、之持久。

尾联“仍闻蕃客见,明日欲追朝”,由景及事,在描写雨景的基础上,引入了“蕃客”欲“追朝”的内容,使诗歌从单纯的写景扩展到生活见闻,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让读者感受到在这样的雨天里,生活仍在继续,别有一番韵味。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对雨景及相关事物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萧瑟的氛围。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