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侍郎使君以题庐山草堂诗见寄,因酬之

白居易 〔唐朝〕

殷勤江郡守,怅望掖垣郎。

惭见新琼什,思归旧草堂。

事随心未得,名与道相妨。

若不休官去,人间到老忙。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热情恳切的江州太守(钱侍郎),在远方怅然遥望身在宫中的我。

惭愧地拜读您新寄来的精美诗篇,不禁思念起庐山旧居的草堂。

心中渴望的归隐之事未能实现,官场的虚名与追求的道义相互妨碍。

倘若不辞去官职离去,这一生在人世间都要忙碌到年老。

1. 作者相关: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风格通俗浅易,题材广泛,涵盖讽喻、闲适、感伤等类别,此诗属于闲适诗范畴,体现其晚年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 官职与称谓:诗中“江郡守”“使君”均指州郡长官,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初为刺史,玄宗时曾改刺史为太守,“使君”是对刺史或太守的尊称;“掖垣郎”代指朝廷官员,因“掖垣”是皇宫两侧官署所在地,常用来代指中央官署及官员。

3. 文化意象:“草堂”在唐代文人诗中常与归隐、闲适相关,如杜甫的“成都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均是文人远离官场、寄托精神追求的象征,成为唐代文人归隐文化的重要意象之一。

4. 诗歌体裁: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对仗工整(如首联“殷勤江郡守,怅望掖垣郎”中“殷勤”对“怅望”、“江郡守”对“掖垣郎”),平仄协调,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 钱侍郎使君:指时任江州刺史的钱徽,“侍郎”是其曾任职官,“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殷勤:热情恳切,体现钱徽寄诗的诚挚态度。
  • 江郡守:即江州太守,此处代指钱徽(江州属江南地区)。
  • 怅望:怅然远望,暗含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 掖垣郎:“掖垣”指皇宫旁的官署,代指朝廷官员;白居易当时在朝中任职,故以此自称。
  • 惭见:惭愧地见到,表现白居易对友人赠诗的谦逊态度。
  • 琼什:“琼”喻珍贵,“什”指诗篇,代指钱徽寄来的精美诗作。
  • 旧草堂:指白居易在庐山修建的“庐山草堂”,是其归隐志向的象征。
  • 事随心未得:心中想做的事(归隐)未能如愿。
  • 名与道相妨:“名”指官场虚名、功名利禄;“道”指白居易追求的归隐闲适、精神超脱,二者相互阻碍。
  • 休官:辞官,辞去官职。

我们先来理清诗中人物与核心关联: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友人钱徽的回信,钱徽当时在江州当太守,寄了一首题咏庐山草堂的诗给白居易,而庐山草堂是白居易早年在江州时建的居所,对他来说意义特殊。

接着看诗歌情感的递进:首联先写友人的“殷勤”和对自己的“怅望”,体现二人友情;颔联马上转到自己的感受——看到友人写草堂的诗,既惭愧又想念旧草堂,这里的“惭”是谦逊,更是因为自己没能回到那样的生活而心生遗憾;颈联是关键,白居易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矛盾:心里想归隐,但事与愿违,因为官场的“名”和自己追求的“道”(也就是闲适生活)是冲突的,这是他所有烦恼的根源;尾联则更进一步,用“若不……到老忙”的假设,明确表达了对官场忙碌的排斥,以及对归隐的渴望。

最后我们要理解这首诗的价值:它不只是一首普通的唱和诗,更像是白居易晚年的“心灵独白”。通过与友人的诗信往来,他道出了很多文人在官场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困境——想要虚名,就可能失去内心的闲适;想要坚守内心,又可能要放弃官场的地位。而白居易在诗中明确偏向后者,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晚年通透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不为外物所累”的精神追求的坚持。同时,诗里的“庐山草堂”也成了一个符号,代表着所有文人心中向往的“精神家园”,直到现在,这种对“简单、本真生活”的向往,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1. 情感真挚,情景交融:首联以“殷勤”“怅望”开篇,既写出友人钱徽寄诗的诚挚,也体现友人对白居易的牵挂,同时暗含白居易对友人的感念,开篇即奠定真挚的情感基调。颔联“惭见新琼什,思归旧草堂”,由拜读友人诗作的“惭”,自然过渡到对“旧草堂”的“思”,将对友人赠诗的态度与个人归隐心愿紧密结合,情景交融,情感自然流露。

2.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颈联“事随心未得,名与道相妨”是全诗的核心,直接抒发内心矛盾——渴望归隐却未能如愿,根源在于官场虚名与精神追求的冲突,直白道出对官场的厌倦与对“道”的坚守。尾联“若不休官去,人间到老忙”以假设作结,进一步强化主旨,既表达对官场忙碌生活的否定,也凸显归隐愿望的迫切,语气坚决,情感强烈。

3. 语言质朴,意蕴深远: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无华丽辞藻,却字字恳切,如“到老忙”三字,直白勾勒出官场生活的疲惫,暗含对世俗忙碌的嘲讽;“旧草堂”虽为具体居所,却象征着白居易心中的精神家园,让诗歌在质朴语言中蕴含对人生选择、精神追求的深层思考,余味悠长。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具体约在其任太子少傅等朝中官职期间(远离江州之后)。

时任江州刺史的钱徽(钱侍郎使君),是白居易的友人,他将自己题咏庐山草堂的诗作寄给白居易。庐山草堂是白居易早年被贬江州时修建的居所,曾是他暂避官场、寻求心灵慰藉的地方,承载着他对闲适归隐生活的向往。

白居易收到友人寄来的诗篇后,触景生情,既感念友人的殷勤,又因诗篇勾起对旧草堂的思念,同时联想到自己当时虽在朝中任职、有一定虚名,却始终被官场事务牵绊,无法实现归隐心愿,遂写下此诗回应友人,抒发内心的感慨。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