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青眉眼细,十四女沙弥。
夜静双林怕,春深一食饥。
步慵行道困,起晚诵经迟。
应似仙人子,花宫未嫁时。
她头发乌黑,眉眼纤细,是一位十四岁的小尼姑。 夜深人静时害怕寺中双林的寂静,春日渐长却因斋戒常感饥饿。 步履慵懒因修行疲惫,起床晚了诵经也迟了。 她应像未出嫁的仙子,在这花宫般的寺院里清修。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青""细""怕""饥"等字形成色彩、心理、生理的多维描写;二是通过"夜静/春深""步慵/起晚"的时间推移展现日常修行;三是尾联"仙人子"的比喻既保留对小尼的尊重,又暗含对其被迫早慧的怜惜。从社会视角看,诗中十四岁少女的修行生活,折射出唐代百姓为逃避赋税而送子女出家的社会现象,具有深刻的历史认识价值。
全诗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首联突出小尼姑稚嫩的外貌特征;颔联用"双林怕""一食饥"揭示修行生活的孤寂与清苦;颈联"慵""迟"二字生动表现其疲惫状态;尾联笔锋一转,以"仙人子"的比喻将宗教禁欲与青春天性形成张力。白居易通过细腻观察,在20字中完成了从外貌到心理的立体塑造,展现中唐时期宗教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图景。
此诗作于白居易任左拾遗期间(808-810年),诗人常游长安寺院,观察僧侣生活。诗中通过描绘小尼姑的清苦与纯真,反映唐代佛教世俗化背景下年轻修行者的矛盾心理,隐含对宗教束缚人性的微妙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