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青翠的柳树染上伤心的颜色,曾见证多少人的离愁别恨。 因靠近城门成为送别之地,枝条被折尽使得春风也减弱了。
诗人通过三重艺术转化完成情感表达: 1. 物象转化:将抽象的离愁具象为柳树形象 2. 时空转化:由眼前柳色联想到历年离别场景 3. 感官转化:从视觉描写转向触觉(折枝)、体感(春风减弱) 末句"减春风"最见功力,既符合柳枝稀疏后风力减弱的自然现象,又暗喻人情冷暖的社会现实,体现白居易"言浅意深"的诗风。
全诗以柳喻情,构思精巧: 1. 双关手法:"青青"既写柳色,又暗指青春易逝;"减春风"既写柳枝稀疏,又喻人情淡漠。 2. 以小见大:通过柳树被折的细节,折射唐代都城频繁的离别场景。 3. 情感递进:从视觉的"伤心色"到触觉的"折尽",最后落笔于感觉的"减春风",层层深化离恨主题。
此诗作于白居易任职长安期间。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都城门外柳树常被折枝。诗人借柳树被摧折的景象,抒发对人间离别的感慨,暗含对友人离散的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