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词

白居易 〔唐朝〕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

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早已不习惯失宠的滋味,独自徘徊在宫殿门口沉思。

不知道君王把往日的宠爱转移到了何处,又在谁的身上倾注新的恩宠。

1. 宫怨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主要描写古代宫廷中女子(宫女、后妃等)的生活和情感,多以哀怨、孤寂为主题,反映了宫廷女性悲惨的命运。

2.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3. 通假字:诗中的"那"通"哪",这种通假现象在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4. 细节描写:诗中"倚殿门"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的状态和内心活动,是古代诗歌中刻画人物常用的手法。

  • 夺宠:失去宠爱。
  • 心那惯:心里哪里习惯得了。那,通"哪"。
  • 寻思:思索,考虑。
  • 倚殿门:靠在宫殿的门口。
  • 旧爱:过去的宠爱。
  • 新恩:新的恩宠。

《怨词》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宫怨诗,仅二十个字,却将失宠宫女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这首诗时,首先要结合宫怨诗的特点,理解其创作的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核心情感。

从字词来看,要注意"那"的通假用法,以及"夺宠""旧爱""新恩"等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这些词语不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体现了宫女内心的痛苦与不甘。

在赏析诗歌时,要关注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通过直抒胸臆与动作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诗人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宫女的心理变化。"寻思倚殿门"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宫女复杂的情感:有对过去宠爱的怀念,有对现状的无奈,还有对未来的一丝渺茫期盼。

同时,结合白居易的创作风格,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虽然描写的是宫廷女子的个人遭遇,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体现了诗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学习这样的诗歌,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情。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描绘出失宠宫女的复杂心境。首句"夺宠心那惯"直抒胸臆,点出宫女对失宠的难以适应,"那惯"二字将其内心的委屈与不甘尽显无遗。次句"寻思倚殿门"通过动作描写,展现出宫女在失宠后茫然无措、独自沉思的状态,"倚殿门"的细节也暗示了她仍对君王的回心转意抱有一丝期盼。

后两句"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以疑问的口吻,将宫女的嫉妒、失落与无奈推向高潮。她不知道曾经属于自己的宠爱被转移到了何处,也不知道君王将新的恩宠给了谁,这种未知更增添了她的痛苦。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朴素的语言将宫女失宠后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宫怨诗中的佳作。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这首《怨词》属于宫怨诗范畴,此类诗歌通常描写宫廷女子失宠后的哀怨之情。当时的宫廷生活中,宫女们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帝王的恩宠,得宠时风光无限,失宠后则孤寂凄凉。白居易通过对宫女心态的细腻刻画,反映了宫廷女性身不由己的悲惨境遇,这也是他关注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问题创作风格的一种体现。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