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江州李十使君员外十二韵

白居易 〔唐朝〕

我本江湖上,悠悠任运身。

朝随卖药客,暮伴钓鱼人。

迹为烧丹隐,家缘嗜酒贫。

经过剡溪雪,寻觅武陵春。

岂有疏狂性,堪为侍从臣。

仰头惊凤阙,下口触龙鳞。

剑佩辞天上,风波向海滨。

非贤虚偶圣,无屈敢求伸。

昔去曾同日,今来即后尘。

中年俱白发,左宦各朱轮。

长短才虽异,荣枯事略均。

殷勤李员外,不合不相亲。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我本是江湖之上漂泊的人,悠然自得,随命运安排自身。

早晨跟随卖药的客人,傍晚陪伴钓鱼的人。

因炼丹而隐居,家境因嗜酒而贫寒。

曾经过剡溪的雪景,寻觅像武陵源那样的春光。

我哪有疏狂的性格,能担当侍从之臣的职位。

抬头仰望皇宫会感到惊异,言语不慎就可能触犯君王。

佩带着剑离开朝廷,历经风波来到海滨。

不是贤才却偶然得到圣上的赏识,没有受委屈怎敢请求伸展抱负。

从前离开时曾是同一天,如今前来却只能步其后尘。

人到中年都已生出白发,在地方做官都乘坐朱轮车。

才能大小虽然不同,人生的荣辱兴衰之事却大致相同。

殷勤好客的李员外,不该不相互亲近。

1. 五言排律:是律诗的一种,句式为五言,讲究平仄、对仗,全诗字数固定,格律严谨,这首诗共十二韵,是典型的五言排律。

2. 用典:诗中“寻觅武陵春”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3. 古代官场用语:“左宦”指贬官,体现了古代官场以右为尊的等级观念;“朱轮”代指高官,反映了古代官员的等级制度。

4. 白居易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多通俗易懂,关注现实,这首诗也体现了其平实自然的风格特点,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

  • 任运身:随命运安排的人,指顺应自然,听凭命运摆布。
  • 烧丹:炼丹,古代道教徒通过炼制丹药追求长生不老等。
  •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州南,古代常被文人提及,多与隐逸、游览相关。
  • 武陵春: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桃花源的典故,指理想中的美好境界。
  • 疏狂:豪放不羁,不受约束。
  • 侍从臣:在皇帝身边侍从的官员。
  • 凤阙:指皇宫、朝廷,因宫殿多以凤为装饰而得名。
  • 触龙鳞:比喻触犯君王的威严或旨意,龙鳞代指君王。
  • 剑佩:古代官员佩戴的剑和玉佩,代指官员的身份。
  • 天上:指朝廷。
  • 海滨:指江州等靠海或边远的地方。
  • 偶圣:偶然得到圣贤(这里指皇帝)的赏识。
  • 左宦:贬官,古代以右为尊,左迁指贬官,左宦即贬谪到地方做官。
  • 朱轮:古代高官所乘的车子,车轮涂成朱红色,这里指官员的身份地位。
  • 殷勤:热情周到。
  • 不合:不应该。

《赠江州李十使君员外十二韵》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和与友人境遇的对比,抒发了复杂的情感。

首先,诗歌开篇描绘了诗人曾经的隐逸生活,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在的状态,这与后面入朝为官的经历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生的变化。接着,讲述了在朝廷为官的经历,“触龙鳞”等词句暗示了官场的险恶和自身的谨慎。随后,写自己离开朝廷来到地方,历经风波,体现了仕途的坎坷。

在与友人的对比中,“中年俱白发,左宦各朱轮”等句,既写出了两人相似的人生境遇,又流露出同病相怜的情感。最后表达了对友人的亲近之意,使诗歌在感慨人生的同时,也充满了温暖的友情。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歌运用了叙事、抒情、用典等手法,语言平实却意蕴深厚,符合白居易诗歌的一贯风格。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官场生态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五言排律,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开篇四句“我本江湖上,悠悠任运身。朝随卖药客,暮伴钓鱼人”描绘了诗人曾经的江湖漂泊、隐逸自在的生活,语言质朴,画面感强,为下文的转折做了铺垫。

中间部分叙述了从隐逸到入朝为官,再到被贬地方的经历,“岂有疏狂性,堪为侍从臣。仰头惊凤阙,下口触龙鳞”道出了在朝廷为官的谨慎与不易,以及可能因言语不慎而遭遇的风险。“剑佩辞天上,风波向海滨”则形象地写出了离开朝廷、远赴地方的波折。

后几句转向与李十使君员外的对比与情感交流,“中年俱白发,左宦各朱轮。长短才虽异,荣枯事略均”通过两人相似的境遇,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体现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最后“殷勤李员外,不合不相亲”以热情的话语作结,表达了对友人的亲近之情,使诗歌情感真挚而饱满。

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不事雕琢,却将人生的起伏、仕途的坎坷以及朋友间的情谊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一生经历了官场的起起落落。这首诗是白居易赠给江州李十使君员外的作品。江州在唐代是一个较为偏远的地方,当时白居易可能因贬谪或其他原因来到此地,与李十使君员外相遇。

从诗中内容来看,白居易回顾了自己过往的经历,包括曾经的隐逸生活、在朝廷为官的波折以及如今来到地方的境遇。结合两人都处于中年、历经官场沉浮的处境,这首诗可能是在两人相互慰藉、感慨人生时所作,抒发了对命运、仕途以及友情的诸多感慨。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