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天际海白皑皑,好上高楼望一回。
何处更能分道路, 此时兼不认池台。
万重云树山头翠,百尺花楼江畔开。
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冰铺湖水银为面, 风卷汀沙玉作堆。
绊惹舞人春艳曳,句留醉客夜裴回。
输将虚白堂前鹤,失却樟亭驿后梅。
别有故情偏忆得, 曾经穷苦照书来。
连天际海白皑皑,好上高楼望一回。
何处更能分道路, 此时兼不认池台。
万重云树山头翠,百尺花楼江畔开。
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冰铺湖水银为面, 风卷汀沙玉作堆。
绊惹舞人春艳曳,句留醉客夜裴回。
输将虚白堂前鹤,失却樟亭驿后梅。
别有故情偏忆得, 曾经穷苦照书来。
白茫茫的大雪连接着天空与大海,正好登上高楼眺望一番。
此时哪里还能分辨出道路,就连池塘和亭台也认不出来了。
重重叠叠的云树间,山头还留存着一丝翠绿,百尺高的花楼在江边敞开。
洁白的墙壁上,众人联句题诗分韵唱和,红炉边大家轮流饮酒,温暖着寒冷中的酒杯。
冰封的湖面像铺着一层水银,风吹卷着水边的沙滩,积雪如同白玉堆积。
雪景引得舞女们舞姿更加艳丽摇曳,也让醉客们在夜晚流连忘返。
这雪景比起虚白堂前的仙鹤也不逊色,却让樟亭驿后的梅花失去了风采。
另有一段旧日情怀格外让人回忆,那是曾经在穷苦之时,雪光映照读书的情景。
1.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分韵赋诗是古代文人聚会时的一种创作方式,即众人相约以某个字为韵,分别创作诗歌。
3. 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冰铺湖水银为面,风卷汀沙玉作堆”,将雪景比作水银和玉堆,使景物形象更生动。
4. 古诗中常出现“裴回”“句留”等通假字,了解通假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含义。
5. 诗中提及的“虚白堂”“樟亭驿”都是古代的地名或建筑名,体现了诗歌与历史地理的联系。
《花楼望雪命宴赋诗》是白居易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的诗作。我们首先可以从题目入手,“花楼望雪”点明了诗歌的核心场景是在花楼上观赏雪景,“命宴赋诗”则说明了创作的情境是设宴时的即兴创作。
诵读诗歌时,要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实,朗朗上口,在朗读中能感受到雪景的壮阔和宴饮的欢乐。
理解诗歌内容时,要抓住景、情两条线索。景的线索是从远景“连天际海白皑皑”到近景“冰铺湖水银为面”,再到人文景观“素壁联题分韵句”;情的线索则是从赏雪的闲适愉悦,到对雪景的赞美,再到最后对往昔的追忆,情感层层递进。
对于诗中的典故和特殊词汇,如“分韵句”“虚白堂”等,要结合注解进行理解,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同时,注意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体会其对描绘雪景所起到的作用。
最后,联系白居易的生平创作风格,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体现了他关注生活、情感真挚的特点,通过对日常场景的描绘,传达出丰富的人生感悟。
全诗围绕“花楼望雪”展开,描绘了雪天的壮丽景色和宴饮的欢乐场景,最后转入对往昔的回忆,情感丰富而有层次。
开篇“连天际海白皑皑,好上高楼望一回”,以开阔的视野写出大雪覆盖天地的景象,点出登楼望雪的缘由,奠定了全诗雄浑而闲适的基调。接着“何处更能分道路,此时兼不认池台”,从细节入手,写出大雪覆盖下道路、池台难辨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雪之大。
中间两联“万重云树山头翠,百尺花楼江畔开。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由景及人,描绘了花楼周围的景色和众人宴饮赋诗的情景,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冰铺湖水银为面,风卷汀沙玉作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冰封的湖面比作水银,将积雪的沙滩比作玉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景的美丽。
“绊惹舞人春艳曳,句留醉客夜裴回”,写出雪景对人和物的吸引,舞女舞姿更艳,醉客流连忘返,侧面烘托出雪景的迷人。“输将虚白堂前鹤,失却樟亭驿后梅”,通过对比,突出了此雪景的独特与美丽。
结尾“别有故情偏忆得,曾经穷苦照书来”,笔锋一转,由眼前的欢乐场景转入对往昔穷苦时光的回忆,在今昔对比中,增添了诗歌的深度和情感厚度,让整首诗不仅仅是对雪景和宴饮的描绘,更蕴含了对人生的感慨。
此诗为白居易在某个下雪天,登上花楼观赏雪景,并与友人设宴赋诗时所作。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的诗歌,这首诗便是他在冬日赏雪、与友聚会的即兴之作,体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对过往经历的感慨。当时白居易可能处于相对闲适的生活状态,有闲情逸致与友人一同赏雪、饮酒、赋诗,在雪景中触发了对往昔穷苦读书时光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