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那紫红色的辛夷花,像用紫粉笔裹着尖尖的火焰;那红色的花瓣,似被胭脂染过的小莲花。
这花所引发的浓浓的情思和乡愁有多少啊,竟让出家的山僧都懊恼自己出了家。
1. 辛夷花:辛夷花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在古代常被写入诗词中,不仅因其美丽的外形,还因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2. 上人:是佛教中对有德行的僧人的尊称,在唐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用于称呼僧人,体现了对僧人的尊重。
3.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便体现了他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且略带诙谐的风格。
4. 灵隐寺:作为中国著名的古刹,常成为文人墨客游览和题咏的对象,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提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这是一首题咏景物并酬答僧人的诗作。开篇两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辛夷花的模样,把花苞比作含着尖火焰的紫粉笔,把盛开的花比作被胭脂染过的小莲花,让我们仿佛能亲眼见到那娇艳动人的辛夷花。
接着看后两句,诗人由花的美丽联想到人的情感,“芳情乡思知多少”道出了花所引发的复杂情感,而“恼得山僧悔出家”则是神来之笔,以一种玩笑的口吻,既突出了花的魅力无穷,又让诗歌多了几分趣味。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轻松诙谐的氛围。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白居易的创作风格,能更好地感受这首诗的妙处,它不仅是对红辛夷花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前两句“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红辛夷花的颜色和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紫粉笔含尖火焰”写出了花初绽时的形态,紫色的花苞像裹着火焰般,富有动感;“红胭脂染小莲花”则描绘了盛开的花朵,如被胭脂染过的小莲花,娇艳欲滴,展现了辛夷花的美丽。
后两句“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由花及人,转入抒情。诗人由这美丽的花引发了无限的情思和乡愁,更妙的是,他想象这花的魅力竟让潜心修行的山僧都动了凡心,后悔出家,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衬托出红辛夷花的迷人,也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全诗情景交融,既有对景物的细致刻画,又有情感的自然流露,充满生活气息。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这首诗是他在灵隐寺见到红辛夷花后,有感而发,以戏谑的方式酬答光上人的作品。灵隐寺是当时著名的佛教胜地,白居易可能在游览或旅居期间,被寺中的红辛夷花所吸引,联想到诸多情感,进而创作了此诗,既赞美了花的美丽,又借花与僧人开玩笑,体现了他随性自然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