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颍人穷独,蓬壶路阻难。
何如兼吏隐,复得事跻攀。
岩树罗阶下,江云贮栋间。
似移天目石,疑入武丘山。
清景徒堪赏,皇恩肯放闲。
遥知兴未足,即被诏征还。
像许由隐居箕山颍水那样的人处境孤独,去往蓬莱仙岛的道路艰难险阻。
怎比得上身兼官吏与隐士的身份,又能有机会登山临水。
岩石上的树木排列在台阶之下,江上的云彩仿佛储存在栋梁之间。
这里的山石好像是从天目山移来,又让人怀疑进入了虎丘山。
这清丽的景色只能让人欣赏,皇上的恩宠怎肯让人闲居。
远远就能知道游兴还没有满足,却已被诏书征召回去。
1. 奉和诗:是古代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诗歌形式,通常是别人有所作,自己依其原韵或题意而和。
2. 吏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精神追求,指在官场任职的同时保持隐逸的情怀和生活态度。
3. 对仗:诗中“岩树罗阶下,江云贮栋间”“似移天目石,疑入武丘山”等句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节奏感。
4. 意象:诗中“箕颍”“蓬壶”“天目石”“武丘山”等意象,或象征隐居,或代表名山胜景,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这首《奉和李大夫题新诗二首各六韵。因严亭》是白居易的一首唱和之作。我们先从题目入手,“奉和”表明了诗歌的性质,是响应李大夫的新诗而作;“因严亭”则点出了诗歌所咏之物是因严亭。
开篇两句,诗人将箕颍的隐居之独和蓬壶的求仙之难进行对比,引出“吏隐”这种状态的可贵,既不必像隐士那样孤寂,又能享受山水之趣。接着,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因严亭的景色,台阶下树木罗列,栋梁间仿佛贮藏着江云,这里的山石、景致如同著名的天目山和武丘山一般,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这样的清景虽美,诗人却不能长久闲赏,因为皇恩在身,诏书一来便要回京复命。这就体现了古代文人常有的矛盾:既向往山水田园的闲适,又无法摆脱官场的束缚。
整首诗在艺术上,对仗工整,语言浅近而意蕴深厚,通过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将诗人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文人生活与思想的一个侧面。
全诗围绕因严亭展开,首联以“箕颍”“蓬壶”两种隐居或求仙的境地作对比,引出“吏隐”的优势,为下文描绘因严亭的美景做铺垫。颔联和颈联着力描写因严亭的景色,“岩树罗阶下,江云贮栋间”勾勒出树木环绕、云气缭绕的清幽环境,“似移天目石,疑入武丘山”则通过联想,突出此地景色之佳,堪比名山。尾联笔锋一转,由赏景的闲情转到皇恩征召的现实,形成一种对比,既表达了对美景的留恋,又体现了对朝廷的服从,将文人的复杂心境巧妙地融入诗中。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意蕴深远。
这首诗是白居易奉和李大夫所题新诗而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诗人可能处于一种半官半隐的状态,既有官吏的身份,又能享受山水之乐。诗中既描绘了因严亭周围的美景,也透露出对朝廷征召的无奈,反映了当时文人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心态。李大夫具体所指待考,但结合白居易的交游和经历,应是当时一位有一定地位的官员,两人通过唱和诗歌来表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