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园多芳草,春夏香靡靡。
深树足佳禽,旦暮鸣不已。
院门闭松竹,庭径穿兰芷。
爱彼池上桥,独来聊徙倚。
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
有时舟随风,尽日莲照水。
谁知郡府内,景物闲如此。
始悟喧静缘,何尝系远迩。
闲园多芳草,春夏香靡靡。
深树足佳禽,旦暮鸣不已。
院门闭松竹,庭径穿兰芷。
爱彼池上桥,独来聊徙倚。
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
有时舟随风,尽日莲照水。
谁知郡府内,景物闲如此。
始悟喧静缘,何尝系远迩。
悠闲的园子里长满了芬芳的香草,春夏时节香气浓郁袭人。
茂密的树林中栖息着美好的禽鸟,从早到晚鸣叫不停。
院门关着青松翠竹,庭院小径穿过兰草白芷。
我喜爱那池塘上的小桥,独自前来随意徘徊。
鱼儿依靠着水藻快乐地生活,鸥见到人便暂时飞起。
有时小船随着风儿飘荡,整日里莲花映照在水中。
谁能想到郡府之内,景物竟如此悠闲。
才明白喧闹与宁静的缘由,何曾与距离的远近相关联。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多通俗易懂,关注现实,善于通过日常景物和生活场景表达情感与哲理。
2. 古诗中常见意象:松竹象征坚韧不拔、高洁不屈;兰芷代表美好品德;鸥鸟常与闲适、自由相关。
3. 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西园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对喧静缘由的感悟。
4. 唐代诗歌的特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善于融入个人情感与思考,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致。
《郡中西园》是白居易笔下一首充满闲情逸致的诗作。我们首先可以从字词入手,理解诗中描绘的景物。诗中提到的芳草、佳禽、松竹、兰芷等,都是构成西园美景的元素,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清幽、雅致的环境。
在诵读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到“独来聊徙倚”的个人行为,再到最后“始悟喧静缘,何尝系远迩”的感悟,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从欣赏美景到引发思考的过程。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以小见大,通过郡中西园这一小处景致,道出了关于喧静的深刻哲理。它告诉我们,内心的宁静与否并不取决于所处环境的偏远或繁华,而在于自身的心境。这一感悟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带来启示,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学会寻找内心的平静。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郡中西园的闲静之美。开篇从园中的芳草写起,“闲园多芳草,春夏香靡靡”,点明时节和园中的芬芳,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写“深树足佳禽,旦暮鸣不已”,通过禽鸟的鸣叫,增添了园子的生机与活力。
“院门闭松竹,庭径穿兰芷”两句,写出了园子的布局,松竹、兰芷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也暗示了园子的雅致。诗人“爱彼池上桥,独来聊徙倚”,将自己融入这景致之中,流露出对这处景致的喜爱。
“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有时舟随风,尽日莲照水”,描绘了水中生物的自在和小船、莲花构成的闲适画面,进一步展现了西园的宁静与美好。最后两句“谁知郡府内,景物闲如此。始悟喧静缘,何尝系远迩”,由景生情,引发感慨,道出了内心的感悟:喧闹与宁静并非由距离远近决定,而在于心境。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反映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郡中西园》可能创作于他在地方任职期间。当时,白居易或许在郡府处理政务之余,有机会漫步于郡中的西园,园中的清幽景致让他感触颇深,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描绘西园的美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