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洛阳天,天高净如水。
下有白头人,揽衣中夜起。
思远镜亭上,光深书殿里。
眇然三处心,相去各千里。
月在洛阳天,天高净如水。
下有白头人,揽衣中夜起。
思远镜亭上,光深书殿里。
眇然三处心,相去各千里。
明月高悬在洛阳的天空,天空高远洁净得如同清水一般。
月光下有一位白发老人,披起衣服在半夜起身。
(我)在镜亭上思念远方的人,而远方的人或许在光线深邃的书殿里。
三个地方的人怀着同样的思念之情,彼此相距各有千里之遥。
1. 酬赠诗:这是一首典型的酬赠诗,是古代文人之间以诗文相赠答的一种诗歌形式,用以表达友情、思念等情感。
2. 集贤殿:唐代重要的文化机构,不仅掌管经籍的刊辑、收藏,还是文人学士聚集之地,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3. 郎中:古代官名,始于战国,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是中央官吏中的重要职位。
4. 借景抒情: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明月、夜空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脉络。诗人白居易在洛阳的夜晚,看到皎洁的明月高悬天空,天空像清水一样洁净。此时,已生白发的他半夜披衣起身,心中满是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他想到自己在镜亭上思念着他们,而刘郎中或许在光线深邃的书殿里,元浙东也在远方,三人虽相隔千里,但都因这轮明月而牵动着思念之情。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素的语言将自己的思念娓娓道来。“眇然三处心,相去各千里”这一句尤为精妙,既点出了空间上的遥远,又强调了情感上的紧密相连,让我们感受到即使距离遥远,真挚的友情也能跨越千山万水。同时,月这一意象的运用非常巧妙,它像一条纽带,将三地之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情感更加深沉。通过这首诗,我们能体会到古代文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他们借诗抒情的雅致。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三地之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开篇“月在洛阳天,天高净如水”描绘出洛阳夜空明月高悬、天空澄澈的景象,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下有白头人,揽衣中夜起”刻画了诗人半夜披衣起身的情景,暗示其内心的不平静,为下文的思念做铺垫。
“思远镜亭上,光深书殿里”两句,由己及人,想象远方的友人可能所处的环境和状态,体现出思念的绵长。最后“眇然三处心,相去各千里”点明主旨,虽然三人相隔千里,但在同一轮明月的映照下,彼此的心意相通,都怀着对对方的思念,将思念之情升华,也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悠远。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是白居易收到集贤殿刘郎中寄来的对月之作后,以此诗回赠,同时表达了对在浙东的元姓友人的思念。当时白居易可能身处洛阳,刘郎中在长安的集贤殿,而元浙东则在浙东地区,三人相隔遥远。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白居易触景生情,想到远方的友人也可能在同一轮明月下,于是写下这首诗抒发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