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发落

白居易 〔唐朝〕

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

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

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

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

脱置垢巾帻,解去尘缨络。

银瓶贮寒泉,当顶倾一勺。

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

因悟自在僧,亦资于剃削。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早上也为头发脱落而叹息,晚上也为头发脱落而叹息。

头发全都掉光了确实值得叹息,但掉光了之后也并非不好。

既不用费力去洗涤沐浴,也不用麻烦地梳理。

最适合在潮湿闷热的天气里,头部轻松没有发髻的束缚。

摘下肮脏的头巾,解去沾满灰尘的冠缨。

用银瓶装上清凉的泉水,从头顶倒下一勺。

就像用醍醐浇灌一般,安坐享受着清凉的快乐。

于是领悟到那些自由自在的僧人,也是借助剃发才获得自在的。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易近人著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也有不少描写个人生活感悟的作品,被称为“老妪能解”。

2. 古代头饰文化:诗中提到的“巾帻”“缨络”等是古代人们常用的头饰或与头部相关的装饰,体现了古代的服饰文化。

3. 佛教文化影响:诗中“醍醐”“自在僧”等词语体现了佛教文化对诗人的影响,佛教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自在,与诗中表达的摆脱束缚的思想相呼应。

4. 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中运用了重复(“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转折(“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等表现手法,使诗歌情感变化清晰,富有感染力。

  • :叹息。
  • :确实,实在。
  • 洗沐:洗涤,沐浴。这里指清洗头发。
  • 梳掠:梳理头发。
  • 湿暑天:潮湿闷热的天气。
  • 髻缚:发髻的束缚。髻是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 垢巾帻:肮脏的头巾。巾帻是古代包扎头发的织物。
  • 尘缨络:沾满灰尘的冠缨。缨络本指装饰用的穗状物品,这里指帽子上的系带等。
  • 银瓶:银色的瓶子,这里指盛水的容器。
  • 寒泉:清凉的泉水。
  •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佛教用来比喻佛性或智慧。
  • 自在僧:自由自在的僧人。
  • :借助,依靠。
  • 剃削:指剃发,僧人剃发是其身份特征之一。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嗟发落》。首先,我们看到这首诗的题目“嗟发落”,“嗟”是叹息的意思,“发落”就是头发脱落,所以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关于为头发脱落而叹息的诗。

开篇两句“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写的是诗人早晚都在为头发脱落而叹息,可见他一开始对这件事是比较在意的。但接下来“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诗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觉得头发掉光了虽然可惜,但也不是什么坏事。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原来头发掉光了,就不用费力去洗头、梳头了,多方便啊。“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在潮湿闷热的天气里,没有头发和发髻的束缚,头部会感觉很轻松。这里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写出了头发落尽后的好处。

再看“脱置垢巾帻,解去尘缨络。银瓶贮寒泉,当顶倾一勺。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这几句描绘了一个非常惬意的场景:摘下脏头巾,解去帽子系带,用银瓶装着凉泉水从头顶浇下,那种清凉的感觉就像醍醐浇灌一样,让人享受。这充分体现了诗人摆脱头发束缚后的自在。

最后“因悟自在僧,亦资于剃削”,诗人由此领悟到,那些僧人之所以自在,也是因为他们剃掉了头发,摆脱了一些束缚。这里诗人由自己的经历联想到僧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告诉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换个角度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像头发脱落,虽然看似是不好的事,但也能带来别样的轻松自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用豁达的心态面对各种变化哦。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朴素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开篇“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通过重复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起初对头发脱落的频繁叹息,表现出对头发脱落的无奈。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从叹息转为坦然,看到了头发落尽后的好处,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接着,诗人具体描绘了头发落尽后的轻松自在:“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从生活细节入手,写出了无需打理头发的便利和舒适,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气息。“脱置垢巾帻,解去尘缨络。银瓶贮寒泉,当顶倾一勺。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几句,更是生动地描绘了用泉水浇头的清凉感受,将这种舒适惬意的感觉推向高潮。

最后“因悟自在僧,亦资于剃削”,由自身头发落尽后的自在联想到僧人剃发后的自在,升华了主题,表明了一种对摆脱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感悟。整首诗从日常小事入手,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富有生活情趣和人生智慧。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这首《嗟发落》从题目和内容来看,当是诗人在经历头发不断脱落的过程中所作。人到一定年纪,头发脱落是自然现象,白居易通过对这一日常现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慨。他一生仕途起伏,晚年虽官至高位,但也历经世事沧桑,这种对头发脱落从叹息到坦然接受的心态,可能也与他晚年对人生的感悟有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