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
杖藜舍舆马,十里与僧期。
昔尝忧六十,四体不支持。
今来已及此,犹未苦衰羸。
心兴遇境发,身力因行知。
寻云到起处,爱泉听滴时。
南村韦处士,西寺闲禅师。
山头与涧底,闻健且相随。
秋日美景引人闲步漫游,山中徜徉竟不知疲倦。 拄着藜杖舍弃车马,与僧人相约十里相会。 昔日曾担忧年过六十,四肢无力难支撑。 如今已到这般年纪,却未觉过分衰老虚弱。 心境随遇而发兴致,体力因行走方知深浅。 追寻云朵至其升起处,爱听清泉滴落声潺潺。 南村住着韦处士,西寺有位闲禅师。 无论山头或涧底,趁身健时且相伴同游。
1. 平泉庄:唐代著名园林,李德裕别墅,在洛阳城南 2. 处士文化:唐代隐士阶层的文化现象 3. 禅僧交往:唐代文人与僧侣的文学互动传统 4. 衰老书写:古典诗歌中关于年龄意识的特殊表达方式 5. 白体诗特征:语言浅切、意脉流畅的典型风格
这首诗需要从三个层面把握: 表层结构:按"出游→感怀→赏景→邀伴"展开,符合记游诗常规 情感逻辑:通过"忧六十"与"未苦衰"的矛盾,展现积极老龄观 哲学内涵:"心兴遇境发"体现禅宗"随缘任运"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 艺术上典型运用白描手法,如"寻云到起处"的动态捕捉,以及"杖藜舍舆马"的生活细节选择,共同构成平淡中见真趣的审美效果。
全诗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展现"乐天"精神: 1. 首联以"不知疲"奠定闲适基调,突出自然美景的感染力 2. 中间六句通过今昔对比,展现超脱年龄限制的生命活力 3. "寻云""爱泉"句体现诗人对自然细微之美的敏锐感知 4. 尾联点题,通过与高士同游的雅事,深化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主旨 诗中"心兴遇境发"堪称诗眼,揭示白居易晚年"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约60岁后)任河南尹期间,当时诗人常游洛阳平泉庄(唐相李德裕别墅)。诗中"忧六十"表明创作时间节点,反映作者虽年迈却仍保持游山玩水的雅兴,通过与隐士、僧人的交往,展现其淡泊闲适的晚年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