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早蝉发,数点新萤度。
兰釭耿无烟,筠簟清有露。
未归后房寝,且下前轩步。
斜月入低廊,凉风满高树。
放怀常自适,遇境多成趣。
何法使之然,心中无细故。
一声蝉鸣早早响起,几点新萤火虫飞过。 兰灯静静没有烟尘,竹席清凉沾着露珠。 还未回到后房就寝,暂且在前廊下漫步。 斜月照进低矮的廊檐,凉风充满高大的树梢。 放开胸怀常常自得其乐,遇到境况多成趣味。 是什么方法能如此?心中没有琐碎的烦恼。
本诗可分层解读:前六句为"境",用"早蝉-新萤-兰灯-竹席-斜月-凉风"六个意象,从听觉到视觉再到触觉,构建出立体化的清凉世界;后六句为"心",通过"放怀-遇境"的因果关系,揭示"无细故"的心境才是闲适本源。艺术上,诗人善用反差手法:"早蝉"之闹反衬环境之静,"低廊"与"高树"形成空间对比。哲学上,将道家"清静无为"与禅宗"明心见性"融于生活细节,体现白居易"诗以载道"的创作理念。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夏夜闲居图景:首联以"蝉""萤"动态破题,颔联"兰釭""筠簟"静态陈设暗喻高洁,颈联"未归""且下"体现从容姿态,尾联"斜月""凉风"营造空灵意境。后四句转入哲理,揭示"心中无细故"的处世智慧。诗人通过感官体验的层层递进(听觉-视觉-触觉),最终升华到精神层面的自适,体现其"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的思想境界。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选择"中隐",在履道里宅院中寄情自然,通过捕捉蝉鸣、萤飞、月影、凉风等细微物象,表达超脱尘俗、心境澄明的闲适之趣,是其"闲适诗"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