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封诗筒寄微之

白居易 〔唐朝〕

一生休戚与穷通,处处相随事事同。

未死又怜沧海郡, 无儿俱作白头翁。

展眉只仰三杯后,代面唯凭五字中。

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生的悲欢离合与困顿通达,我们处处相互陪伴,事事都相同。

尚未死去,却又怜惜你我分别在沧海之郡;都没有儿女,一同成了白发老翁。

舒展眉头只在三杯酒下肚之后,代替会面全凭这五言诗句之中。

还要向两州的邮差说道,请不要推辞来来往往传递这装诗的竹筒。

1.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二人创作的诗歌被称为“元和体”。

3. 诗筒是古代文人用来传递诗稿的工具,体现了当时文人之间以诗唱和的交流方式。

4. 本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 休戚:欢乐和忧愁,泛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
  • 穷通:困顿与显达。
  • 沧海郡:此处指诗人与微之分别任职的地方,相距遥远。
  • 白头翁:白发老人,此处指诗人自己和微之。
  • 展眉:舒展眉头,形容心情舒畅。
  • 代面:代替会面。
  • 五字:指五言诗。
  • 邮吏:邮差,传递信件的官吏。
  • 诗筒:装诗稿的竹筒,此处代指诗歌。

《醉封诗筒寄微之》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二人深厚友情的见证。开篇两句总述二人一生祸福与共、形影相随的亲密关系,为全诗奠定了友情深厚的基调。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由当下的处境生发感慨,既叹息彼此相隔遥远,又伤感二人都已年老无后,字里行间满是无奈与惋惜。而后两句,描写了诗人借酒消愁以及通过诗歌与友人“会面”的情景,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于酒与诗之中。最后,诗人恳请邮差不辞辛劳传递诗筒,更是将这份思念与友情直白地表达出来。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之间真挚的友情,以及他们以诗会友的独特交流方式。同时,也能了解到白居易诗歌平易通俗的风格特点,以及七言律诗的格律知识。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更好地体会到友情在人生中的珍贵,以及文学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全诗围绕诗人与元稹的友情展开,情感真挚深厚。首联“一生休戚与穷通,处处相随事事同”概括了二人一生的紧密联系,无论是悲欢离合还是仕途沉浮,都相伴同行,体现了友情的坚固。颔联“未死又怜沧海郡,无儿俱作白头翁”既写出了二人相隔遥远的惋惜,又感叹了彼此都已年老且无子嗣的境遇,充满了沧桑之感。颈联“展眉只仰三杯后,代面唯凭五字中”描绘了诗人只有在饮酒后才能稍解愁绪,而与友人的交流全靠诗歌来代替会面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尾联“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则直接抒发了希望邮差能频繁传递诗筒,以解思念之苦的愿望,将友情的表达推向高潮。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含情,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字微之)的。白居易与元稹同为中唐著名诗人,二人交情深厚,世称“元白”。他们在仕途上相互扶持,在文学上相互唱和。此诗当作于二人相隔两地之时,彼此不能相见,只能通过诗歌传递情谊。诗人在醉酒之后,将对友人的思念与感慨写入诗中,封入诗筒寄给元稹,抒发了二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相隔两地的无奈。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