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乐世辞

白居易 〔唐朝〕

正抽碧线绣红罗,忽听黄莺敛翠蛾。

秋思冬愁春怅望,大都不称意时多。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正在抽取绿色的丝线绣着红色的绫罗,忽然听到黄莺的啼叫声,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秋天思念,冬天忧愁,春天惆怅远望,大多时候都是不如心意的时候多。

1.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诗歌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翠蛾”代指女子的眉头,使表达更形象生动。

3. 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和押韵。

4. 诗中通过对不同季节情绪的描写,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 碧线:绿色的丝线。
  • 红罗:红色的绫罗,一种丝织品。
  • 黄莺:一种叫声悦耳的小鸟,也叫黄鹂。
  • 敛翠蛾:皱起眉头。翠蛾,指女子像翠鸟羽毛一样美丽的眉毛,这里代指眉头。
  • 秋思:秋天的思绪、思念。
  • 冬愁:冬天的忧愁。
  • 春怅望:春天惆怅地远望。
  • 大都:大多,大部分。
  • 不称意:不如意,不顺心。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急乐世辞》是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篇幅虽短,但意味深长。

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具体的生活画面,“正抽碧线绣红罗”写出了女子刺绣时的情景,色彩鲜明,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精美的刺绣作品。“忽听黄莺敛翠蛾”则是一个转折,黄莺本是悦耳的,但却让女子皱起了眉头,这里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黄莺的叫声会引起这样的反应呢?或许是这叫声触动了她内心的某种情绪。

接着看后两句,“秋思冬愁春怅望”,诗人列举了三个季节的不同情绪,秋天容易思念,冬天多有忧愁,春天又会惆怅远望,这其实是人们在不同时节常见的心理状态。而“大都不称意时多”则是对这种状态的总结,告诉我们人生中不如意的时候是很多的。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白居易诗歌的特点,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道理,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对人生有一些思考。同时,我们也能学到一些诗歌的修辞手法和体裁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这首诗开篇“正抽碧线绣红罗,忽听黄莺敛翠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生活场景。女子正在专注地刺绣,红色的罗缎与绿色的丝线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画面感十足。而黄莺的啼叫却突然让她皱起眉头,这一转折生动地表现出外界因素对人情绪的影响,从专注的劳作到情绪的变化,过渡自然。

后两句“秋思冬愁春怅望,大都不称意时多”则由具体场景转向对人生的感慨。诗人列举了秋、冬、春三个季节人们常有的情绪——思念、忧愁、惆怅,概括出不同时节里人们的不如意,进而点明人生中大多时候都是不顺心的这一普遍感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急乐世辞》创作于唐朝,具体时间不详。从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来看,可能是诗人在某个寻常日子里,触景生情,有感于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居多而作。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许也对诗人的心境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他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细微的情绪变化,并将其融入诗歌之中。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