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争飞使君酒,歌中多唱舍人诗。
不知明日休官后,逐我东山去是谁。
席上争飞使君酒,歌中多唱舍人诗。
不知明日休官后,逐我东山去是谁。
宴席上歌妓们争相为我这位刺史斟酒,歌声中常常唱着我这位中书舍人的诗篇。
不知道明天我罢官之后,会是谁追随我到东山去呢。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诗中的“使君”“舍人”都是古代官职名称,反映了唐代的官制文化。
3. “东山”这一典故出自东晋谢安,后成为隐居的象征,在古典诗词中经常被引用。
4. 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是唐代常见的诗歌体裁,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和押韵。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开篇两句描绘了宴席上的热闹景象,“争飞使君酒”中的“争”字,生动地写出了歌妓们的殷勤,而“多唱舍人诗”则体现了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广受欢迎,也暗示了他的身份地位。
接着看后两句,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的繁华联想到未来休官之后的情景,发出“逐我东山去是谁”的疑问,这里面既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也有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还夹杂着对人情冷暖的担忧。因为在官场得意时,围绕在身边的人或许不少,但当失去官职后,还能真心追随自己的又有多少呢?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现在的热闹与未来的可能出现的冷清进行对比,突出了内心的感慨。而且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将情感表达得真挚动人,这正是白居易诗歌的一大特色。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在官场中的复杂心境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前两句“席上争飞使君酒,歌中多唱舍人诗”描绘了热闹的宴席场景,歌妓们的殷勤和对他诗歌的传唱,既展现了他当时的身份地位和文名,也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
后两句“不知明日休官后,逐我东山去是谁”笔锋一转,由乐境转入对未来的思索。以问句结尾,既表达了对官场沉浮的感慨,也流露出对真挚情谊的期盼,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不确定性。全诗对比鲜明,将眼前的热闹与未来的孤寂(或未知)相对照,情感真挚,引人深思,体现了白居易诗歌“老妪能解”的特点和深沉的人生感悟。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白居易官场生涯中的某个时期。当时白居易可能正担任地方官职,诗中描绘了他与歌妓们在宴席上的情景。从诗中“明日休官”的表述来看,或许是他在仕途上有所感慨,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借与歌妓们的互动,抒发对官场与归隐生活的复杂情感。白居易的诗歌常贴近生活,反映现实与个人心境,此诗也体现了他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