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楼胜事我偏知,气象多随昏旦移。
湖卷衣裳白重叠,山张屏障绿参差。
海仙楼塔晴方出,江女笙箫夜始吹。
春雨星攒寻蟹火,秋风霞飐弄涛旗。
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
太守三年嘲不尽,郡斋空作百篇诗。
东楼的美景我最是熟悉,它的景象随着早晚变化万千。 湖水翻卷如白衣重叠,青山展开如参差的绿色屏风。 晴天时海仙的楼塔方才显现,夜晚江女的笙箫开始吹奏。 春雨中星光点点如寻蟹的火光,秋风里云霞舞动似戏弄浪涛的旗帜。 宴会适宜在梳好新云髻之后,乐曲最爱在《霓裳》未起拍之时。 做了三年太守仍未吟尽此间风物,只在郡斋空写了百首诗篇。
1. 对仗工整:中间三联严格遵循平仄对仗,如"海仙"对"江女","晴方出"对"夜始吹" 2. 意象群运用:自然意象(湖、山、霞)与人文意象(笙箫、霓裳)交织 3. 白居易杭州诗作特点:多写日常闲适生活,语言通俗而意境清新 4. 唐代地方官文化:刺史常通过诗文记录治所风物,形成"郡斋诗"传统
本诗需注意三个解读维度: 一、结构匠心:首联总起,中四联分写景、人、事,尾联收束,符合白居易"首句标其目"的创作主张。 二、文化符号:"霓裳"暗含对盛唐的追忆,"寻蟹火"体现江南民俗,需结合唐代社会背景理解。 三、诗人形象:表面写景,实则塑造了一位沉醉风雅却又自省的地方官形象,反映中唐文人的典型心态。
全诗以时空为经纬: 1. 空间构图:湖山、楼塔、笙箫等意象层次分明,形成立体画卷。 2. 时间韵律:通过"昏旦""晴夜""春秋"的交替,展现动态之美。 3. 艺术手法:比喻新颖("山张屏障"),视听结合("霞飐弄涛旗"),尾联自嘲中见洒脱。 4. 情感内核:在官务之余寄情山水,体现白居易"中隐"思想与诗酒风流。
此诗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822-824年)。诗人常游东楼,对杭州山水风物观察细腻,通过描绘朝夕景致变化和人文活动,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同时暗含对仕宦生涯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