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决涌岩穴,溅溅出洞门。
向东应入海,从此不归源。
似叶飘辞树,如云断别根。
吾身亦如此,何日返乡园。
泉水从岩穴中决决涌出,溅溅水声穿过洞门。 向东流淌终将汇入大海,从此再不能回到最初的源头。 如同落叶飘离枝干,又似浮云断绝了根基。 我的人生也是如此,何时才能重返故乡的田园?
这首诗展现了白居易"感伤诗"的典型特征: 1. 意象选择:选取最普通的山泉、落叶、浮云入诗,体现其"老妪能解"的创作理念 2. 情感递进:从客观描摹到主观抒情,符合"触景生情"的传统审美范式 3. 哲学内涵:通过水的不可逆流动,揭示人生漂泊的本质,与孔子"逝者如斯"的慨叹遥相呼应 4. 时代映射:中唐士人在党争中的普遍命运,使"不归源"成为集体心理的文学投射
全诗采用"起兴-比喻-抒怀"的三段式结构: 前四句以白描手法刻画山泉动态,突出"不归源"的物理特性; 五六句通过"叶飘""云断"的精准比喻,将自然现象人格化; 末二句直抒胸臆,完成物我交融的升华。诗中"决决""溅溅"的叠词运用增强韵律感,而"海"与"源"、"树"与"根"的意象对比,则构成深邃的哲学思考。
此诗作于白居易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期间。诗人途经山泉时,由泉水东流不归的自然现象,联想到自身政治失意、远离京城的处境,触发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将自然意象与人生感悟巧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