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道新居二十韵

白居易 〔唐朝〕

履道坊西角,官河曲北头。

林园四邻好,风景一家秋。

门闭深沈树,池通浅沮沟。

拔青松直上,铺碧水平流。

篱菊黄金合,窗筠绿玉稠。

疑连紫阳洞,似到白蘋洲。

僧至多同宿,宾来辄少留。

岂无诗引兴,兼有酒销忧。

移榻临平岸,携茶上小舟。

果穿闻鸟啄,萍破见鱼游。

地与尘相远,人将境共幽。

泛潭菱点镜,沉浦月生钩。

厨晓烟孤起,庭寒雨半收。

老饥初爱粥,瘦冷早披裘。

洛下招新隐,秦中忘旧游。

辞章留凤阁,班籍寄龙楼。

病惬官曹静,闲惭俸禄优。

琴书中有得,衣食外何求。

济世才无取,谋身智不周。

应须共心语,万事一时休。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履道坊的西角,官河弯曲的北头。

四周的林园景致美好,一家之中尽是秋日风光。

大门紧闭,掩映在茂密深沉的树林中,池塘与浅浅的水沟相通。

挺拔的青松向上生长,碧绿的池水缓缓流淌。

篱笆边的菊花如黄金般绽放,窗前的竹子像绿玉般茂密。

仿佛连接着紫阳洞,又好似来到了白蘋洲。

僧人来访多会一同住宿,宾客前来往往稍作停留。

怎能没有诗歌引发兴致,还能有美酒消解忧愁。

移来床榻到平坦的岸边,携带茶具登上小船。

听到鸟啄食果实穿透的声音,看到浮萍破碎处有鱼儿游动。

此地与尘世相距遥远,人与这境地一同显得幽静。

菱角点缀在潭水中如镜子般,月夜浦口的月影如弯钩升起。

清晨厨房的炊烟独自升起,庭院在寒冷中雨水已收了一半。

年老饥饿时起初喜爱喝粥,身体瘦弱寒冷早早披上裘衣。

在洛下招引新的隐士,在秦中忘却旧日的出游。

文章留在凤阁,官籍寄托在龙楼。

生病时满足于官署的清静,闲暇时为俸禄优厚而惭愧。

在琴书之中有所收获,衣食之外还有什么追求。

没有救世济民的才能,谋划自身也不够周全。

应当与内心对话,世间万事暂且放下。

1. 唐代坊市制度:唐代城市实行坊市分离制度,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履道坊便是当时洛阳的一个居民坊里。

2.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此诗也体现了他质朴自然的风格。

3. 古代文人隐居文化: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体现了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或晚年时,常选择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

4. 诗中的意象:如“篱菊”“窗筠”“白蘋洲”等,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分别常用来象征高洁、清幽等意境。

5. 五言排律:这首诗是五言排律,全诗共二十韵四十句,句式整齐,韵律和谐,体现了五言排律的特点。

  • 履道坊:唐代洛阳的坊里名,是白居易在洛阳的住所所在地。
  • 官河:指官府开凿或管理的河道。
  • 深沈树:指茂密幽深的树林。
  • 浅沮沟:浅浅的、低洼积水的水沟。
  • 篱菊黄金合:篱笆边的菊花盛开,颜色如黄金般,聚集在一起。合,聚集。
  • 窗筠绿玉稠:窗前的竹子像绿玉一样茂密。筠,竹子的青皮,这里代指竹子。稠,茂密。
  • 紫阳洞:传说中的神仙洞府,这里指风景优美如仙境之地。
  • 白蘋洲:长满白蘋的水洲,常被文人用作描写清幽景色的意象。
  • :常常,总是。
  • 移榻:移动床榻。
  • 平岸:平坦的岸边。
  • 果穿闻鸟啄:听到鸟啄破果实的声音。
  • 萍破见鱼游:浮萍被弄破,看到里面有鱼游动。
  • 泛潭菱点镜:菱角漂浮在潭水中,像点缀在镜子上一样。
  • 沉浦月生钩:月夜,浦口的月影像钩子一样升起。
  • 厨晓烟孤起:清晨厨房的炊烟独自升起。
  • :皮衣。
  • 洛下:指洛阳。
  •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古代为秦地。
  • 凤阁:唐代官署名,掌管起草诏令等,这里代指朝廷文书工作相关之处。
  • 班籍:指官员的名册。
  • 龙楼:指皇宫、朝廷。
  • 官曹:官署,衙门。
  • 俸禄:古代官员的薪水。
  • 济世:救世济民。
  • 谋身:为自身谋划。
  • 心语:与内心对话。

《履道新居二十韵》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履道坊新居时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我们先来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全诗围绕“新居”展开,从新居的地理位置写起,逐步描绘周围的景物、日常生活场景,最后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感悟,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在景物描写方面,诗人用词精准生动,“拔青松直上,铺碧水平流”寥寥数字,便将青松的挺拔和碧水的平缓流淌展现得淋漓尽致;“篱菊黄金合,窗筠绿玉稠”则用比喻的手法,把菊花比作黄金,竹子比作绿玉,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的色彩和形态。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中既流露出诗人对新居环境的喜爱,也体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满足。“岂无诗引兴,兼有酒销忧”写出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以诗酒为伴的惬意;“琴书中有得,衣食外何求”则直白地表达了他不慕荣华、安于平淡的心境。

此外,我们还能从诗中感受到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价值取向,他们重视精神生活,在自然和艺术中寻求心灵的寄托。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坊市制度、居住环境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新居生活画卷,更是诗人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履道新居展开,描绘了居所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色和闲适的生活场景,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宁静。

开篇点明新居的位置,随后细致描绘了林园、树木、池塘、青松、碧水、菊花、竹子等景致,将新居周围的环境刻画得如诗如画,“疑连紫阳洞,似到白蘋洲”更是以仙境作比,凸显了此地的清幽绝美。

诗中还描写了与僧人、宾客的交往,以及移榻临岸、携茶泛舟等生活片段,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了诗人在新居的闲适生活。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官场的疏离和对当下宁静生活的满足,“琴书中有得,衣食外何求”等句直白地表达了他淡泊名利、安于现状的心境。

整首诗情景交融,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怀完美结合,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意境深远的特点。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新居所作。白居易晚年仕途经历波折后,退居洛阳,营造了履道坊的居所。此时他心境趋向闲适,对官场生活渐生厌倦,更钟情于山水田园的宁静生活。这首诗便是他对新居环境、生活状态以及内心感悟的记录,展现了他晚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