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宾旅非吾辈,晚岁簪缨束我身。
酒散更无同宿客, 诗成长作独吟人。
蘋洲会面知何日,镜水离心又一春。
两处也应相忆在,官高年长少情亲。
少年宾旅非吾辈,晚岁簪缨束我身。
酒散更无同宿客, 诗成长作独吟人。
蘋洲会面知何日,镜水离心又一春。
两处也应相忆在,官高年长少情亲。
年少时那些游宦生涯不属于我们这类人,晚年却被官场的冠缨束缚住了自身。
宴饮散去后再也没有一同住宿的客人,诗写成后常常独自吟诵。
在蘋洲与你们相见不知要等到哪一天,面对镜湖,离别之情又过了一个春天。
想必我们两地也应该互相思念,只是官位越高、年纪越大,彼此间的情谊就越发显得珍贵亲近。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
2. 诗歌中的“簪缨”是古代官僚贵族的冠饰,后来常用来代指官职或官场生活,在古典诗词中较为常见。
3. 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4.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少年”与“晚岁”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变化和内心的感慨。
5. “微之”即元稹,是白居易的挚友,二人交往密切,多有诗歌唱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脉络,它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郡中独处时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首联,诗人回忆往昔与如今的不同,少年时的游宦生活似乎已远去,晚年被官场事务束缚,这让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无奈。
颔联通过描写宴散后的孤独和作诗后的独自吟诵,细致地刻画了诗人当下的寂寞状态,没有友人相伴,生活显得有些冷清。
颈联则将思绪从当下的孤独延伸到对未来相见的期盼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知何日”“又一春”传递出相见之难和离别的长久。
尾联是诗人情感的升华,他相信友人也在思念自己,同时点出在官高年长之时,这份情谊更加珍贵,让我们体会到友情在岁月中的分量。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白居易的生平经历,更好地理解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同时留意律诗的格律特点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全诗围绕“闲独”与“思念”展开,情感真挚深沉。首联“少年宾旅非吾辈,晚岁簪缨束我身”,通过今昔对比,道出晚年被官场束缚的无奈,奠定了全诗略带惆怅的基调。
颔联“酒散更无同宿客,诗成长作独吟人”,以“酒散”“独吟”等场景,描绘出诗人的孤独处境,无人共饮、无人赏诗的落寞尽显其中。
颈联“蘋洲会面知何日,镜水离心又一春”,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与友人相见无期,时光流逝,离别的愁绪愈发浓厚,“又一春”点明时间的推移,强化了思念之情。
尾联“两处也应相忆在,官高年长少情亲”,由己及人,猜想友人也在思念自己,同时感慨官位越高、年纪越大,真挚的情谊就越显珍贵,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也体现出友情在岁月中的沉淀。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深情,将个人的孤独、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巧妙融合,读来令人动容。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郡中闲暇独处时所作,寄给好友元稹(微之)和崔湖州。白居易一生仕途起伏,晚年虽有官职在身,却常感官场束缚,思念友人。当时诗人与元稹、崔湖州分居各地,彼此难以相见,在孤独寂寞之时,便写下此诗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