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题小舫,赠周从事,兼戏微之

白居易 〔唐朝〕

细篷青篾织鱼鳞,小眼红窗衬麹尘。

阔狭才容从事座, 高低恰称使君身。

舞筵须拣腰轻女,仙棹难胜骨重人。

不似镜湖廉使出,高樯大艑闹惊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细致的船篷用青篾编织,像鱼鳞一样排列;小小的红窗映衬着淡黄色的薄尘。

船的宽窄刚好能容纳从事这样的官员入座,高低恰好适合使君的身材。

歌舞的筵席上需要挑选腰肢轻盈的女子,这仙人般的小船难以承载骨骼沉重的人。

不像镜湖的廉使出巡时,高大的桅杆和巨大的船舰喧闹着惊动了春天。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

2. 从事,古代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3. 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4.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细篷青篾织鱼鳞”将青篾船篷比作鱼鳞,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5. 对比手法的运用,尾联将小舫与廉使的高樯大艑对比,突出小舫的特点。

  • 细篷青篾织鱼鳞:细薄的船篷用青篾编织,纹理像鱼鳞一样。青篾,青色的竹篾。
  • 小眼红窗衬麹尘:小小的红色窗户映衬着淡黄色的细尘。麹尘,淡黄色,常用来形容淡黄色的东西,这里指细尘。
  • 从事:古代官职名,这里指周从事。
  •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其他官员。
  • 舞筵:歌舞的筵席。
  • 仙棹:对小船的美称,棹原指船桨,这里代指船。
  • 廉使:指观察使、廉访使等官员。
  • 高樯大艑:高大的桅杆和巨大的船。樯,桅杆。艑,大船。

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七言律诗,诗人白居易通过对小舫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他对身边事物的敏锐观察。诗的开篇先从船的外观入手,青篾编织的船篷像鱼鳞一样,小红窗衬着淡黄色的细尘,勾勒出小船精致淡雅的模样。接着写船的大小,刚好能容纳周从事和使君,体现了小船的小巧实用。

颈联则带有几分诙谐,说这样的小船适合轻盈的舞女,难以承载肥胖之人,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最后一句通过与镜湖廉使的大船对比,既突出了小舫的小巧安静,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不事张扬、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的欣赏。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富有表现力,在轻松的笔调中蕴含着诗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中唐文人之间以诗唱和、戏谑的交往方式,让我们能感受到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诗歌创作的氛围。

全诗紧扣“小舫”展开,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首联“细篷青篾织鱼鳞,小眼红窗衬麹尘”,从船的构造入手,用“鱼鳞”比喻青篾编织的船篷,细致入微地描绘出小船的精巧,“小红窗”与“麹尘”相映,色彩淡雅,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颔联“阔狭才容从事座,高低恰称使君身”,从空间大小角度写船,“才容”“恰称”准确地表现出小船的小巧玲珑,既贴合周从事的身份,又显得十分贴切自然。

颈联“舞筵须拣腰轻女,仙棹难胜骨重人”,以幽默的笔触调侃小船的承载能力,“腰轻女”与“骨重人”形成对比,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也使小船的形象更加鲜明。

尾联“不似镜湖廉使出,高樯大艑闹惊春”,将小船与廉使的高大船舰对比,突出了小舫的小巧、安静,暗含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喜爱,也带有对官场排场的一种微妙调侃,余味悠长。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周从事的,同时也戏谑了元稹(微之)。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情趣。此诗通过对小船的细致描绘,可能是在与友人相聚或游玩时所作,借题咏小船表达对生活琐事的观察和与友人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他闲适生活中的情趣以及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当时文人之间常以诗唱和赠答,此诗也符合这一文人交往的风尚。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