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夜

白居易 〔唐朝〕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清明夜晚,和煦的春风吹拂,朦胧的月光洒落。这碧绿的台阶、红色的栏杆,是刺史的府邸。我独自在曲折的走廊上徘徊,走走停停,远远地听着弦乐管乐之声,默默地欣赏着花儿。

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此时民间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2. 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时始置,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后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3.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4. 诗歌意境: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描写,营造出清幽闲适的意境,体现了唐诗注重意境营造的特点。

  • 胧月:朦胧的月亮。
  • 碧砌:绿色的台阶。
  • 红轩:红色的栏杆,代指华美的房屋。
  • 刺史:古代官职名,这里指诗人自己,当时白居易曾任刺史。
  • 回廊:曲折环绕的走廊。
  • 行复歇:走走停停。
  • 弦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声。
  • 暗看花:在暗处默默地欣赏花朵。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清明夜》。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基本信息,它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描绘的是清明夜晚的景象。

从诗句来看,首联“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为我们勾勒出了清明夜的环境,有好风、胧月,还有诗人居住的刺史府邸,让我们对当时的场景有了初步的认识。

颔联“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则细致地描写了诗人的活动。诗人独自在回廊漫步,走走停停,还能听到远处的音乐,看到美丽的花朵。这里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在清明夜的闲适心情,也能体会到他对眼前景色的喜爱。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理解其中的重点词语,比如“胧月”“碧砌”“刺史”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同时,我们还要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清幽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白居易的诗歌往往通俗易懂,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这首《清明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同学们能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清明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首句“好风胧月清明夜”点明了时间和天气,和煦的风、朦胧的月,营造出清幽的氛围。“碧砌红轩刺史家”则交代了地点,碧绿的台阶和红色的栏杆构成的刺史府邸,增添了几分雅致。

后两句“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刻画了诗人的动作和感受。“独绕回廊”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与孤独,“行复歇”细致地描绘了他漫步时的状态。“遥听弦管”从听觉角度入手,增添了夜的生机,“暗看花”则从视觉角度,写出了诗人在暗处赏花的惬意,将诗人沉醉于清明夜景色中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具体时间不详。当时白居易担任刺史一职,身处自己的府邸中。清明时节,夜晚的景色引发了诗人的兴致,他通过描绘清明夜的所见所闻所感,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在这一特殊时刻的心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