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对酒二首

白居易 〔唐朝〕

酒助疏顽性,琴资缓慢情。

有慵将送老,无智可劳生。

忽忽忘机坐,伥伥任运行。

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

久贮沧浪意,初辞桎梏身。

昏昏常带酒,默默不应人。

坐稳便箕踞,眠多爱欠伸。

客来存礼数,始著白纶巾。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江上对酒二首》 唐朝 白居易

其一

美酒助长我疏放不羁的性情,琴弦滋养我舒缓平和的心境。

我慵懒度日,只愿就这样安度晚年;没有过人的才智,不必为生计奔波操劳。

恍惚间放下世俗心机静坐,茫然随性地任凭生命自然运行。

家乡只要是能安身之处便是归宿,又何必独自留恋京城这繁华之地。

其二

长久以来心中怀着浪迹江湖的心意,如今才刚刚挣脱束缚身心的官场枷锁。

常常在昏沉中带着几分酒意,沉默寡言不愿与人应酬交谈。

坐得安稳时便随意张开两腿而坐,睡眠充足时总爱伸着懒腰。

只有宾客来访时才顾及礼仪规矩,才开始戴上白色的纶巾以示庄重。

1. 白居易的诗歌分类: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江上对酒二首》属于“闲适诗”,这类诗歌多创作于诗人晚年,主题多为表现归隐后的闲适生活、淡泊心境,语言浅近自然,情感平和。

2. “沧浪意”的文化内涵:“沧浪”意象源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在古代文学中成为“避世隐居”“超脱世俗”的象征。白居易诗中“久贮沧浪意”,即借用这一文化意象,表达对江湖闲适生活的向往。

3. 中唐文人的“中隐”思想:中唐时期,许多文人在经历官场沉浮后,不再追求“大隐于朝”或“小隐于林”,而是选择“中隐于市”(或“中隐于官”),即不远离尘世,也不深陷官场,追求一种中庸的闲适生活。白居易是“中隐”思想的代表,此诗中“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初辞桎梏身”等句,正是“中隐”思想在晚年生活中的体现。

4. 古代文人的“忘机”境界:“忘机”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指忘却世俗的功利计较、机巧之心,达到与自然、他人和谐相处的状态。诗中“忽忽忘机坐”,体现白居易晚年已达到这一境界,是其脱离官场后心境超脱的标志。

5. 唐代文人的日常器具与礼仪:诗中“白纶巾”是唐代文人雅士的常用服饰,通常在正式场合或待客时佩戴,体现礼仪;“箕踞”则是随意的坐姿,多用于私人闲适场合。二者对比,展现唐代文人在不同场景下的礼仪规范与生活状态。

  • 疏顽性:指疏放不羁、不拘小节的性格,“疏”为疏阔、洒脱,“顽”此处不含贬义,指不迎合世俗的本真性情。
  • 琴资缓慢情:“资”为滋养、助益,意为琴声帮助培养舒缓从容的心境。
  • :慵懒、闲适,此处体现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非消极怠惰。
  • 劳生:为生计、功名奔波劳碌的人生,此处指官场或世俗中的奔波。
  • 忽忽:恍惚、不经意间的样子,表现诗人沉浸于闲适状态的神情。
  •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巧之心、功利计较,是古代文人追求的超脱境界。
  • 伥伥:茫然、随性的样子,此处指不刻意规划,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 运行:指生命的自然流转、生活的自然推进。
  • 神京:指京城(唐代多称长安为神京),是当时政治、文化中心,此处代指官场仕途。
  • 沧浪意:源自《孟子》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泛指避世隐居、浪迹江湖的心意。
  • 桎梏:原指脚镣和手铐,此处比喻束缚身心的官场规矩、功名枷锁。
  • 箕踞:古人坐姿的一种,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是随意、不拘礼节的坐姿,体现诗人的闲适自在。
  • 欠伸:打哈欠、伸懒腰,是放松状态下的自然动作,表现诗人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 白纶巾:白色的纶巾,是古代文人雅士常戴的头巾,此处指诗人在宾客来访时,才换上正式的服饰以尽礼数,反衬平日的随性。

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江上对酒二首》,这两首诗是白居易晚年闲适生活的生动记录,我们可以从“读诗-解意-悟情”三个步骤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我们先“读诗”,把握诗歌的整体节奏。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每首八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一首从“酒”“琴”入手,讲自己的性情与心境;第二首则聚焦日常细节,讲自己的生活状态。读的时候要注意,诗人的语气是平和、放松的,没有激昂的情绪,也没有哀怨的感慨,就像一位老人在慢悠悠地诉说自己的生活。

接下来,我们“解意”,结合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比如第一首里“有慵将送老,无智可劳生”,这里的“慵”不是“懒惰”,而是“闲适”,诗人说自己愿意这样闲适地度过晚年,不想再为“劳生”(也就是官场奔波)费心,这是他对生活态度的选择。再看第二首“坐稳便箕踞,眠多爱欠伸”,“箕踞”是张开腿坐,“欠伸”是伸懒腰,这些都是很随意的动作,放在诗里,就能感受到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那种无拘无束的状态。还有“客来存礼数,始著白纶巾”,平时可以随意,但客人来了要讲礼数,这也体现了诗人既随性又懂礼仪的生活智慧。

最后,我们“悟情”,体会诗人的心境和诗歌的内涵。这两首诗的核心情感是“超脱”和“满足”。白居易早年在官场很拼,写了很多关心百姓的诗,但后来被贬,看透了官场的复杂,晚年选择离开。诗里“初辞桎梏身”的“桎梏”,就是他对官场束缚的比喻,“辞”这个字,能感受到他摆脱束缚的轻松。而“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则说明他不再执着于京城的功名,只要能安身,哪里都是家乡,这种心态就是“忘机”——忘记世俗的功利,只享受当下的闲适。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白居易的诗一向通俗,这两首也不例外,没有难懂的典故,都是日常的话,但就是这些平常的话,把他的生活和心境写得特别真实。这也告诉我们,好的诗歌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真情实感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两首诗,我们不仅能了解白居易的晚年生活,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在经历人生起伏后,对闲适、淡泊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对我们今天看待生活、选择生活态度,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江上对酒二首》是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典型代表,全诗以“酒”为线索,紧扣“江上”的闲适场景,生动展现诗人脱离官场后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淡泊,具有鲜明的白氏诗风特点。

1. 意象选择:贴合心境,情景交融。诗中“酒”“琴”是核心意象,“酒助疏顽性”直接点出酒对诗人疏放性情的助益,“琴资缓慢情”则以琴声烘托舒缓心境,二者共同营造出闲适超脱的氛围。此外,“白纶巾”“箕踞”“欠伸”等细节意象,细致刻画诗人日常的随性状态,让“闲适”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的生活场景。

2. 情感表达:直抒胸臆,淡泊超脱。诗人不刻意雕琢情感,而是直接抒发内心想法:“有慵将送老,无智可劳生”坦然承认自己的“慵”与“无智”,实则是对官场“劳生”的否定;“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直白表达对京城(官场)的疏离,对“安处”的追求;“久贮沧浪意,初辞桎梏身”则道尽摆脱束缚后的轻松。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让淡泊、超脱的心境更显真挚。

3. 语言风格:质朴通俗,浅近自然。全诗语言没有华丽辞藻,多为日常口语化表达,如“忽忽忘机坐,伥伥任运行”“昏昏常带酒,默默不应人”,看似平淡,却精准传达出诗人的状态,符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也体现其晚年闲适诗“浅切率真”的风格,让读者易于理解和共鸣。

4. 结构布局:两首呼应,层次分明。两首诗主题一致,互为补充:第一首侧重抒发对生活态度的转变(从“劳生”到“忘机”),以及对“家乡”与“神京”的取舍;第二首则聚焦日常细节(饮酒、静坐、眠卧、待客),具体展现“辞桎梏身”后的闲适生活。两首诗从心境到生活,从宏观到微观,层次清晰,共同构建出诗人晚年的闲适图景。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其人生与创作可分为多个阶段,此诗《江上对酒二首》大概率创作于他晚年远离官场、隐居闲适的时期。

白居易早年积极入仕,关注民生,写下《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但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遭遇贬谪(如贬为江州司马)。经历官场沉浮后,他的人生态度逐渐转向闲适超脱,晚年更是退居洛阳,远离政治中心,追求“中隐”生活(既不远离尘世,也不深陷官场的中庸闲适)。

诗中“初辞桎梏身”“久贮沧浪意”等句,明确体现诗人刚摆脱官场束缚、实现归隐心愿的状态;“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则表达对京城(官场)的疏离,对闲适生活的满足。结合这些内容推测,此诗应是白居易晚年辞官归隐后,在江边饮酒自适时所作,借诗抒发脱离官场枷锁后的轻松、随性,以及对闲适生活的享受。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