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他朝市求何事,想取丘园乐此身。
千首恶诗吟过日,一壶好酒醉消春。
归乡年亦非全老,罢郡家仍未苦贫。
快活不知如我者,人间能有几多人。
贪恋那繁华的朝市究竟为何事?不如回归田园享受此生的快乐。 吟诵千首拙劣的诗作度过时光,饮一壶美酒醉倒消磨春光。 归乡时年纪尚未完全老迈,辞去官职家中也不算贫困。 像我这般快活的人,世间又能有几个?
1. 中唐"吏隐"文化:白居易开创的既做官又求闲适的生活方式 2. 诗酒风流:唐代文人以诗酒自娱的典型生活形态 3. 自我解嘲艺术:白居易诗中常见的"拙""愚""恶"等自贬式表达 4. 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本诗符合"平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
这首诗需要从三个层面理解: 1. 表层:描写辞官归隐的闲适生活,展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2. 中层:反映白居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 3. 深层:揭示中唐士人在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间的矛盾调和方式 特别注意"恶诗""好酒"的修辞反差,这种以俗为雅的手法正是白诗"老妪能解"风格的典型体现。尾联的自我标榜看似张扬,实则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之语。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首联用"恋他朝市"与"想取丘园"构成官场与田园的意象对立;颔联以"恶诗""好酒"的俗雅并置展现洒脱;颈联"非全老""未苦贫"暗含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尾联的自诩"快活"更是对传统士大夫价值观的突破。白居易用平白如话的语言,将陶渊明式的归隐主题转化为充满世俗烟火气的快乐宣言,体现了其"知足保和"的独特人生哲学。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辞官归隐洛阳时期。历经宦海沉浮后,他逐渐厌倦官场斗争,追求"中隐"生活(既不完全脱离世俗,又保持精神独立)。诗中"罢郡"暗示其已主动请辞,结合"未苦贫"可知其经济无忧,符合白居易晚年优游自适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