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诗,它是白居易在回忆庐山旧隐和洛下新居时所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首联从自身处境入手,“形骸黾勉班行内”描绘出诗人在官场中劳累奔波、勉强支撑的状态,“骨肉句留俸禄中”则点出他肩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这让我们看到他在官场中的无奈与压力。
颔联进一步抒发对世俗的看法,“无奈攀缘随手长”写出了世俗中那些依附关系的泛滥,诗人对此感到无力;“亦知恩爱到头空”则体现了他历经世事之后的通透,明白世间的情爱终究会有尽头,这种认知带着一丝淡淡的悲凉。
颈联转向对两处居所的描写,庐山的草堂“久闭”,说明诗人已经很久没有回到曾经的隐居之地,内心满是怀念;洛水东边的竹院“新抛”,暗示他刚刚离开那里,或许是为了官场事务,这两处居所的变化,反映出他在隐居与仕途之间的摇摆。
最后尾联,“自是未能归去得”直接表达了无法归隐的遗憾,而“世间谁要白须翁”则以反问的方式,流露出年老之后不被重视的失落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身经历、世俗现象和居所变化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典型代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