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涧下濯尘缨,拟作闲人过此生。
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
龙门涧下濯尘缨,拟作闲人过此生。
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
在龙门山的山涧下洗涤系帽的丝带(比喻洗去尘世的烦扰),打算做个闲散之人度过这一生。
不再将精力用在其他地方,只愿在登山临水之际吟诵诗歌前行。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此诗体现了他闲适诗的特点。
2. "濯尘缨"这一典故出自《楚辞·渔父》,后世常用来表示归隐之志或洗去尘俗烦恼。
3. 龙门作为历史名胜,在古代文人的诗作中经常出现,成为寄情山水、抒发情怀的象征。
4. 诗中"登山临水"是古代文人常见的活动,常与创作诗歌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龙门下作》。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诗人在龙门涧下,想要洗去尘世的烦恼,做一个闲人度过一生,不再把精力用在其他地方,只愿在山水间吟诗行走。
从诗中我们能感受到白居易当时的心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晚年对官场生活感到疲惫,所以向往这种闲适的生活。
诗中的"濯尘缨"用了典故,大家要记住这个典故的来源和含义,以后在其他古诗中可能还会遇到。另外,这首诗的语言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很真切,这也是白居易诗歌的一大特点。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在面对仕途不顺或心生倦怠时,常常会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这也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寄情山水。希望大家能体会这种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感。首句"龙门涧下濯尘缨",以"濯尘缨"的动作开篇,既点出了地点环境,又暗示了诗人想要摆脱世俗束缚的心境,开篇即奠定了全诗闲适超脱的基调。
次句"拟作闲人过此生",直接抒发胸臆,表达了诗人渴望成为闲人、安度余生的愿望,直白而恳切。
后两句"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进一步阐述了"闲人"的生活状态:不再将精力耗费在无关的俗事上,只愿在山水之间吟诵诗歌,享受自然之美与创作之乐。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简单、自在生活的追求。
全诗整体风格恬淡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晚年对官场生活渐生厌倦,常常流露出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想法。此诗可能创作于他仕途相对失意或心生倦怠之时。龙门作为当时的名胜之地,是文人常去游览休憩之处。诗人在龙门涧下,见此清幽之景,触景生情,抒发了想要摆脱尘世纷扰,做个闲人,寄情于山水诗赋的愿望,体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