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下诸客就宅相送,偶题西亭

白居易 〔唐朝〕

几榻临池坐,轩车冒雪过。

交亲致杯酒,僮仆解笙歌。

流岁行将晚,浮荣得几多。

林泉应问我,不住意如何。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几张坐榻临着池塘安放,宾客的车马冒着风雪前来。

亲友们纷纷献上杯中美酒,仆人们也懂得吹奏笙歌助兴。

流逝的岁月眼看就要到岁末,那些浮华的荣耀能得到多少呢?

山林泉石大概会问我,不肯归隐居住,究竟是何用意呢?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4. 诗中“林泉”常被古代文人用作隐居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一种反思。

  • 洛下:指洛阳。
  • 就宅相送:到家中来送别。
  • 偶题:偶然题写,即兴创作。
  • 几榻:泛指坐具。
  • 轩车:有帷幕的车子,这里指宾客的车驾。
  • 冒雪过:冒着风雪前来。
  • 交亲:亲友。
  • 致杯酒:献上酒。
  • 僮仆:仆人。
  • 解笙歌:懂得演奏笙歌。
  • 流岁:流逝的岁月。
  • 行将晚:即将到年末,也指人生将近暮年。
  • 浮荣:虚荣,浮华的荣耀。
  • 林泉:山林泉石,代指隐居的地方。
  • 不住:指不隐居。

我们先来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韵律和节奏。“几榻临池坐,轩车冒雪过。交亲致杯酒,僮仆解笙歌。流岁行将晚,浮荣得几多。林泉应问我,不住意如何。”

诗的前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送别画面。在一个下雪天,诗人的家中,临池摆放着坐具,亲友们冒着风雪赶来为他送别,大家举杯畅饮,仆人们还演奏起了笙歌,场面十分热闹。这几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当时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接着,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热闹场景转向了对人生的思考。“流岁行将晚”,既指一年即将过去,也暗示着自己的人生已步入晚年,时光的流逝让人不禁感慨。“浮荣得几多”则是对功名利禄的追问,在诗人看来,那些表面的荣耀是虚幻且有限的,这体现了他历经世事沧桑后的通透。

最后两句更是点睛之笔,诗人想象山林泉石在问自己,为什么不选择归隐。这其实是诗人内心的自问,表达了他对宁静归隐生活的向往,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种矛盾的心境让诗歌更具深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场景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抒发,让我们感受到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也让我们对人生、名利有了更深的思考。

诗歌开篇两句“几榻临池坐,轩车冒雪过”,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送别场景,临池的坐具与冒雪而来的车马,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既点明了地点,又写出了宾客们的情谊。

“交亲致杯酒,僮仆解笙歌”两句,进一步展现了送别时的热闹氛围,亲友敬酒、仆役奏乐,看似欢乐的场景下,却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后两句“流岁行将晚,浮荣得几多”笔锋一转,由眼前的送别场景转向对时光流逝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感叹岁月已晚,那些浮华的荣耀转瞬即逝,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最后“林泉应问我,不住意如何”以拟人的手法,将林泉人格化,借林泉之口发问,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归隐的向往以及此刻未能归隐的复杂心境,余味悠长。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从送别场景入手,层层深入,将叙事、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展现了白居易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洛阳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题可知,当时洛阳的宾客们到他家中为他送别,诗人在西亭偶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白居易晚年多在洛阳生活,仕途起伏后,他对功名利禄看得较为淡泊,常常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体现了他此时的心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