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谁家住,云扃锁竹泉。
主人何处去,萝薜换貂蝉。
籍在金闺内,班排玉扆前。
诚知忆山水,归得是何年。
谷口谁家住,云扃锁竹泉。
主人何处去,萝薜换貂蝉。
籍在金闺内,班排玉扆前。
诚知忆山水,归得是何年。
那山谷入口处住着谁呢?云雾像门一样锁住了竹林和清泉。
主人到哪里去了?他用山间的藤萝薜荔换来了官服上的貂蝉。
名字登记在朝廷的官籍里,朝班排列在玉屏风之前。
我诚然知道你思念山水胜景,可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呢?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常侍,是古代官名,始于秦,汉沿置,为皇帝近臣,魏晋以后有散骑常侍,隋唐以来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皆称常侍。
3. 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如“萝薜”代指隐居生活,“貂蝉”代指官场仕途,使表达更形象生动。
4. 唐诗中常见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和对仕途归隐的探讨,这与唐代文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密切相关。
5. 济源,在唐代是一个风景优美之地,常成为文人雅士向往和题咏的对象。
我们先来整体读一下这首诗,感受它的韵律和意境。诗的开头两句,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幽静的画面,谷口人家被云雾、竹林和清泉环绕,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所在。这不仅写出了济源庄的环境之美,也为后文写主人不在此处做了铺垫。
接着,诗人提出疑问,主人去哪里了呢?然后给出答案,他是用田园生活换来了官场的职位。这里的“萝薜换貂蝉”是很关键的一句,对比强烈,让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主人的选择。之后两句则具体描述了主人在朝廷的状况,说明他在官场有一定的地位。
最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他知道主人心中是思念这山水田园的,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这一句既包含了对友人的体谅,也带有一丝对这种取舍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崔常侍济源庄的描写和对主人处境的询问,展现了古代文人在官场与田园之间的矛盾,语言简单却意味深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问句开篇“谷口谁家住,云扃锁竹泉”,描绘出济源庄所处的清幽环境,云雾缭绕,竹林清泉,如世外桃源般,引发读者的好奇。接着“主人何处去,萝薜换貂蝉”点明主人因仕途而离开这处佳地,用“萝薜”与“貂蝉”的对比,鲜明地展现出隐居与官场的抉择,暗含对主人舍弃田园投身官场的感慨。
“籍在金闺内,班排玉扆前”进一步描述主人在朝廷的官职地位,说明其身处高位。最后“诚知忆山水,归得是何年”以问句收尾,既表达了对友人思念山水的理解,又流露出对其归期难料的惋惜,也折射出古代文人在仕途与归隐之间的矛盾心境。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对比和设问,将情感蕴含其中,余味悠长。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此诗是他题咏崔常侍济源庄所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崔常侍拥有济源庄这样一处山水佳地,却因官场事务未能归隐。当时的文人常有既向往仕途又渴望归隐的矛盾心态,白居易也不例外,这首诗既可能是对友人处境的感慨,也可能寄托了自己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复杂情感。具体创作时间虽不明确,但应是白居易在仕途生涯中,接触到崔常侍及其济源庄后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