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答崔十八见寄》,首先看诗歌的标题,“答崔十八见寄”,“答”说明这是白居易回复友人崔十八的诗,“见寄”指崔十八此前寄诗给白居易,由此可知这是一首唱和诗,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情谊。
先看首联,“明朝欲见琴尊伴,洗拭金杯拂玉徽”,“明朝”就是明天,“琴尊伴”是能一起弹琴喝酒的朋友,这里就是崔十八。诗人说明天要和崔十八见面,特意清洗金杯、擦拭琴上的玉徽,这两个动作特别有画面感,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这次相聚的重视——为了和老朋友好好喝酒、弹琴,特意准备器具,可见两人关系很好,诗人心里满是期待。
接着看颔联,“君乞曹州刺史替,我抛刑部侍郎归”,这一联很关键,告诉我们两人相聚的背景。“君”是崔十八,“乞曹州刺史替”就是崔十八请求辞去曹州刺史的职位,等别人来接替;“我”是白居易,“抛刑部侍郎归”是说白居易自己辞去了刑部侍郎的官职,回到了家乡。这里大家要注意,刑部侍郎是中央的高官,曹州刺史是地方的重要官员,两人都主动辞去这么高的官职,说明他们对官场已经没有留恋了,这为后面的情感表达做了铺垫。
然后是颈联,“倚疮老马收蹄立,避箭高鸿尽翅飞”,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特别形象。“倚疮老马”就像生了病、长了疮的老马,只能收起蹄子站着,没法再跑了;“避箭高鸿”是说高飞的鸿雁为了躲避箭,用尽全身力气展翅飞走。这两个比喻其实是在说诗人和崔十八——之前在官场,他们就像这老马一样疲惫,像鸿雁一样要躲避风险,现在辞官了,就像老马收蹄、鸿雁远飞,终于能脱离那种辛苦又危险的处境了,这里面既有对过去官场生活的厌倦,也有脱离后的轻松。
最后看尾联,“岂料洛阳风月夜,故人垂老得相依”,“岂料”是“没想到”的意思,诗人没想到,在洛阳这样有清风明月的夜晚,自己和崔十八这两个快要老了的老朋友,还能重新相聚、相互依靠。这里的“垂老”很重要,说明两人年纪都不小了,经历了这么多仕途的起起落落,最后还能在一起,这种感情特别珍贵。所以尾联一下子把全诗的情感推到了高潮,从期待相聚,到交代辞官背景,再到回顾官场辛苦,最后落到垂老相依的欣慰,整个情感是一步步加深的。
再结合创作背景和知识点来看,白居易晚年本来就对官场很厌倦,辞官后住在洛阳,崔十八也辞官了,两人在洛阳重逢,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诗里既体现了中唐时期文人的归隐心态,也用了对仗、比喻这些手法,语言还特别朴实,就像在跟我们聊天一样,把老朋友之间的情谊和人生感慨说得清清楚楚。大家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白居易,和多年的老朋友都辞掉了辛苦的工作,晚年能一起喝酒、弹琴、看风景,那种心情是不是和诗里写的一样,既有轻松,又有欣慰呢?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还能了解到唐代文人的生活和心态,这就是学习古诗的乐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