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少街荒已寂寥,风多尘起重萧条。
上阳落叶飘宫树, 中渡流澌拥渭桥。
出早冒寒衣校薄,归迟侵黑酒全消。
如今不是闲行日,日短天阴坊曲遥。
人少街荒已寂寥,风多尘起重萧条。
上阳落叶飘宫树, 中渡流澌拥渭桥。
出早冒寒衣校薄,归迟侵黑酒全消。
如今不是闲行日,日短天阴坊曲遥。
行人稀少街道荒凉已然一片寂寥,风声呼啸尘土飞扬更显景象萧条。
上阳宫的落叶在宫树间飘落,中渡的流冰簇拥着渭桥。
清晨早早出门冒着寒意衣裳显得单薄,归来时已接近黑夜身上的酒意全消。
如今已不是可以悠闲漫步的日子,白天渐短天色阴沉,里坊曲折路途遥远。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
2. 上阳宫是唐代重要的宫殿建筑群,位于洛阳,始建于唐高宗时期,在唐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常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
3. 渭桥是古代连接渭水两岸的重要桥梁,在交通和军事上都有重要意义,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常与行旅、离别等主题相关。
4. 唐代的城市布局中,坊是居民住宅区,曲是坊内的街巷,“坊曲”一词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结构。
5. 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马上晚吟》是白居易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又饱含情感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在傍晚骑马行进途中,看到了萧条的街道、飘落的树叶、流动的冰块,结合自己早出晚归、衣衫单薄的经历,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从意象选择来看,诗中选取的“寂寥街道”“飘落的落叶”“流动的冰块”“天阴日短”等意象,都带有萧瑟、冷清的特点,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意境,烘托出诗人的情感。比如“上阳落叶飘宫树”,不仅写出了落叶的动态,也让人联想到宫廷的衰败或时光的无情。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和自身经历的叙述中。通过描写环境的萧条和自身的奔波,让读者体会到他的疲惫与惆怅。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是白居易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唐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另外,从格律角度来看,这首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如颔联“上阳落叶飘宫树,中渡流澌拥渭桥”,“上阳”对“中渡”,“落叶”对“流澌”,“飘宫树”对“拥渭桥”,体现了律诗的严谨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朴实的语言、真切的情感和典型的意象,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唐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所见所感,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首联“人少街荒已寂寥,风多尘起重萧条”,从大环境入手,通过“人少”“街荒”“风多”“尘起”等词语,勾勒出一幅冷清萧条的街道景象,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上阳落叶飘宫树,中渡流澌拥渭桥”,选取了“上阳宫落叶”和“中渡流冰拥渭桥”两个具体场景,进一步渲染了秋冬时节的萧瑟,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也暗含了时光流逝的意味。
颈联“出早冒寒衣校薄,归迟侵黑酒全消”,转而描写自身经历,“出早”“冒寒”“衣薄”“归迟”“酒消”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奔波劳顿之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疲惫。
尾联“如今不是闲行日,日短天阴坊曲遥”,点明主旨,抒发了因事务繁忙而无法悠闲度日的感慨,“日短天阴”“坊曲遥”不仅是对自然环境和路途的描述,更增添了一丝惆怅之情。全诗情景交融,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萧瑟的景物描写之中,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此诗题为《马上晚吟》,从诗中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在一个傍晚骑马出行途中所作。当时或许正值秋冬时节,天气转寒,环境萧瑟,诗人记录下所见所感,流露出一种奔波劳顿后的疲惫以及对当下处境的感慨。结合白居易的生平,他一生仕途起伏,经历过贬谪等波折,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任职期间,因公务出行而作,体现了其日常行旅生活中的一种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