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清泉抛济口,碧幢红旆照河阳。
村人都不知时事,犹自呼为处士庄。
白石清泉抛济口,碧幢红旆照河阳。
村人都不知时事,犹自呼为处士庄。
济口的白石清泉依旧,河阳曾有碧色的旌旗和红色的旗帜照耀。村里的人都不知道如今的时事变迁,仍然把这里叫做处士庄。
1. 尚书:古代官制中的重要官职,始于战国时期,后世职权有所变化,在唐代是中央行政机构的重要官员。
2. 处士:古代对有才德而隐居不仕者的称呼,也泛指未做官的士人。
3.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多通俗易懂,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前期作品富有批判精神,后期有些作品趋于闲适。
4. 诗歌中的对比手法:此诗通过往昔温尚书的显赫(碧幢红旆照河阳)与如今旧庄的景象(白石清泉抛济口)以及村民的无知无觉形成对比,突出世事变迁。
我们先来读一下这首《过温尚书旧庄》,感受一下诗中的氛围。“白石清泉抛济口,碧幢红旆照河阳”,这两句先是给我们描绘了景象,前一句写的是自然景物,济口的白石清泉还在那里,但“抛”字让我们感觉到一种被遗忘的意味;后一句则回忆了过去的繁华,温尚书的仪仗曾经是那么耀眼。接着看“村人都不知时事,犹自呼为处士庄”,村民们对外面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还像以前一样称呼这个庄园,这其实是在用村民的“不变”来反衬世事的“变”。
白居易写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记录一次经过旧庄的经历,更是在表达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中唐时期社会有不少变动,很多曾经显赫的人物和事物都可能随着时间消失或改变。诗人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把这种普遍的感慨表达了出来。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体会其中的对比手法,以及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词语,比如“抛”“犹自”等,这些词语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同时,了解诗中的官职和称谓等知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温尚书旧庄的景象和周边情况,蕴含着深沉的世事沧桑之感。首句“白石清泉抛济口”描绘了济口的自然景色,白石、清泉,景色依旧,“抛”字似有景物被遗弃之感,暗示着物是人非。次句“碧幢红旆照河阳”则回忆往昔温尚书在此地时的显赫,碧幢红旆的仪仗曾照亮河阳,与如今的景象形成对比。后两句“村人都不知时事,犹自呼为处士庄”更是耐人寻味,村民们不了解时事的变化,仍然沿用旧称,这种无知无觉更反衬出世事的变迁,也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更迭的怅惘之情。全诗情景交融,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此诗题为“过温尚书旧庄”,应是诗人经过温尚书曾经的庄园时所作。当时可能温尚书已经离世或经历了官场变迁,其旧庄虽在,但人事已非。白居易通过对旧庄景象和村民反应的描写,寄托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由于相关史料有限,具体的创作年份和更详细的背景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