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定水随形应,口似悬河逐病治。
曾向众中先礼拜,西方去日莫相遗。
心如止水般澄澈,随外物而自然映照;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为众生祛除烦恼病痛。 曾在众人中率先虔诚礼佛, 愿您西行极乐之时,莫要将我遗忘。
1. 佛教"定水"意象的哲学内涵 2. 唐代文人佛教信仰的社会背景 3. 白居易晚年诗歌的佛教思想特征 4. 净土宗往生观念在唐诗中的表现 5. 赠僧诗这一特殊诗歌类型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浅切平易"的典型风格,虽用佛典术语但通俗易懂。首联通过水喻构建了两个维度:内在修行的"定"与外在弘法的"动",完整呈现了高僧的修行境界。尾联的"西方"意象,既是对僧人的祝福,也暗含诗人自身的宗教诉求。全诗在赞颂高僧的同时,巧妙融入了作者个人的宗教情感,展现了唐代士大夫佛教信仰的典型特征。
全诗采用工整的七言句式,前两句以"心如""口似"的比喻手法,生动刻画了神照上人高超的修行境界和弘法能力。"定水"与"悬河"的意象对比,既展现了佛法的静定智慧,又体现了普度众生的慈悲胸怀。后两句转为直抒胸臆,通过"先礼拜"的细节和"莫相遗"的恳请,流露出诗人对高僧的虔诚敬仰和对往生净土的深切期盼。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当时诗人笃信佛教,与多位高僧交往密切。神照上人是白居易敬仰的一位僧人,诗中既赞美其佛法修为,又表达了对往生净土的向往,反映了白居易晚年"栖心释梵"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