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采菱

白居易 〔唐朝〕

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

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菱池像镜子一样洁净没有波纹,白色的菱花稀疏,青色的菱角却很多。

不时有人唱一声新的《水调》曲,人们随意地说这就是采菱歌。

1. 菱角: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在我国江南地区广泛种植,可食用,是秋季常见的食材。

2. 《水调》:是古代的一种曲调,起源较早,后来衍生出多种词牌名,如《水调歌头》等。

3. 白居易诗歌风格:多以通俗易懂、清新自然著称,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景象,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

4. 唐代田园诗:唐代不少诗人都创作过田园诗,多描绘乡村风光、农事活动等,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这首《看采菱》也带有一定的田园诗色彩。

  • 菱池:种植菱角的池塘。
  • 净无波:洁净没有波纹,形容水面平静。
  • 白点:指白色的菱花。
  • 青角:指青色的菱角。
  • 水调:即《水调歌头》,是一种曲调名,这里泛指新的曲调。
  • 谩人:谩,通“漫”,随意、随便的人。
  • 采菱歌:采菱时唱的歌谣。

我们先来整体感受这首诗,它篇幅短小却意境十足。开篇“菱池如镜净无波”,用比喻的手法点出菱池的平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面清澈的镜子铺在那里。接着“白点花稀青角多”,具体描写了菱池中的景象,菱花虽少但菱角丰硕,这既展现了菱的生长状态,也暗示了丰收的喜悦。

然后诗人将目光转向采菱的人,“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这里的“新水调”和“采菱歌”不一定完全等同,却都体现了采菱人在劳作中的愉悦心情。诗人通过对这一日常场景的细致描绘,传递出一种对生活之美的捕捉和欣赏。我们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比如“如镜”的比喻,“白点”与“青角”的色彩对比,以及诗中所蕴含的闲适恬淡的氛围。同时,结合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能更好地理解他为何会创作这样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作。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采菱图。首句“菱池如镜净无波”,将菱池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面的平静无波,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次句“白点花稀青角多”,通过对菱花和菱角的描写,展现了菱池的生机与丰收的景象,“白点”与“青角”形成鲜明对比,色彩明快。后两句“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由景及人,写采菱人不时唱起新的曲调,旁人随意称之为采菱歌,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性,也体现出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场景的欣赏。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寥寥数语便将采菱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看采菱》这首诗具体创作于何时已难以确切考证,但从内容来看,应当是诗人在观察到采菱场景后有感而发所作。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地区采菱等农事活动较为常见,诗人或许是在游历江南水乡时,目睹了菱池的景象和人们采菱时的情景,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描绘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