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
水竹花前谋活计,琴诗酒里到家乡。
荣先生老何妨乐,楚接舆歌未必狂。
不用将金买庄宅,城东无主是春光。
身心安宁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何必局限于长安或洛阳。 在水边竹前谋划生计,在琴诗酒中回到家乡。 荣启期年老仍能自得其乐,楚狂接舆的歌声未必是癫狂。 无需用金钱购置田宅,城东无主的春光才是真正的宝藏。
本诗可分层解读: 表层:描写闲居生活的惬意,展现文人雅趣 中层:提出"心安即故乡"的命题,具有现代存在主义色彩 深层:通过否定物质占有("不用将金")肯定精神自由,与陶渊明"心远地自偏"一脉相承 教学建议:可结合白居易《池上篇》《醉吟先生传》等作品,理解其晚年生活哲学;对比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分析不同时代的隐逸表达差异。
全诗以"安"字为眼,通过三重对比展开: 1. 地理故乡与心灵故乡的对比,破除地域局限 2. 物质追求与精神富足的对比,琴酒花竹构成诗意栖居 3. 世俗价值观与隐逸智慧的对比,借荣启期、接舆典故标举超脱 尾联"无主春光"的意象,将道家"无为"思想转化为生命美学,体现白居易晚期诗歌平易中见哲思的特点。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时期。经历宦海沉浮后,诗人主张"中隐"思想,强调心灵安适胜过地理归属。诗中融合老庄哲学与儒家安贫乐道精神,反映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