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下疏为沼,随高筑作台。
龙门分水入,金谷取花栽。
绕岸行初匝,凭轩立未回。
园西有池位,留与后人开。
因下疏为沼,随高筑作台。
龙门分水入,金谷取花栽。
绕岸行初匝,凭轩立未回。
园西有池位,留与后人开。
顺着低洼之处开挖疏浚成为池塘,沿着高处修筑起亭台。
从龙门引来活水注入园中,从金谷园取来花卉苗木栽种。
沿着岸边刚走满一圈,靠着栏杆伫立着久久没有回返。
园子西边留有可以造池的位置,就留给后人去开挖建造吧。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多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情感,这首诗也体现了其风格特点。
2. 古代园林建造:讲究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地势,如诗中“因下疏为沼,随高筑作台”所体现的理念,是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重要原则之一。
3. 用典与指代:诗中“金谷”一词运用了典故,以金谷园代指花木繁盛之地,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能使表达更简洁且富有文化内涵。
4. 诗歌结构:这首诗四句为一联,层次分明,从建造过程到景致来源,再到诗人的行为感受,最后以对未来的设想作结,结构完整,过渡自然。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白居易描写重修府西水亭院的作品。开篇两句“因下疏为沼,随高筑作台”,就像在给我们描绘建造园林的蓝图,告诉我们是如何根据地势来挖池塘、筑亭台的,让我们感受到建造的巧妙。
接着“龙门分水入,金谷取花栽”,这两句让我们知道了园林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花草又是从何处移栽的,让这处园林的形象更加具体,仿佛能看到园中的流水和盛开的花朵。
然后“绕岸行初匝,凭轩立未回”,把诗人自己融入到了园林之中,我们能想象到诗人在园中漫步,之后又靠着栏杆静静欣赏的画面,感受到他对这个园林的喜爱之情。
最后“园西有池位,留与后人开”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不仅仅是在说园林还有可以开发的地方,更体现了一种传承和为后人着想的思想,让我们在欣赏园林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豁达与远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把园林的建造、景致以及诗人的情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独特的韵味。开篇“因下疏为沼,随高筑作台”两句,简洁明了地描述了修建园林的方式,顺应地势而建,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的智慧,也展现了园林建造的巧妙构思。
“龙门分水入,金谷取花栽”则描绘了园林景致的来源,引入活水、移栽名花,让园林更显生机与雅致,从侧面烘托出园林的优美。
“绕岸行初匝,凭轩立未回”刻画了诗人在园林中的行动与状态,刚走完一圈又凭栏伫立,不舍离去,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这处园林的喜爱与沉醉之情。
最后“园西有池位,留与后人开”一句,意境深远,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长远眼光,也流露出一种豁达的胸襟,给人以余味悠长之感,让诗歌在写景之外更添一份深意。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情趣。这首《重修府西水亭院》从题目可知,是诗人在重修府西的水亭院后所作。当时白居易可能在某地任职,府西水亭院或许是其官署西边的一处园林。诗人通过描绘重修园林的过程和所见所感,展现出对园林景致的喜爱以及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同时也可能蕴含着对事物留有余地、为后人着想的思考。具体的创作时间虽不明确,但从诗歌内容来看,应是诗人在对园林进行修缮整理后,触景生情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