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夕有怀梦得

白居易 〔唐朝〕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带着露水的竹席和荻竹显得格外清爽,蒲葵扇轻轻摇动带来丝丝凉意。

自从与老朋友分别后,再次相见时已是新的蝉儿在鸣叫。

这天傍晚凉爽的大风刮起,幽静的环境引发了幽深的情思。

回头点亮灯火,看见栖息的仙鹤,隔着竹林听到吹笙的声音。

夜晚泡上一两勺茶,伴着秋意吟诵几声诗。

所思念的人远在千里之外,在那云雾缭绕的远方长洲城。

1.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天气逐渐转凉。

2. 蒲葵扇:用蒲葵叶制成的扇子,是古代常见的纳凉工具。

3. 白居易与刘禹锡:两人同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并称“刘白”,交往密切,留下了许多唱和之作。

4. 诗歌体裁: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讲究对仗和押韵。

  • 露簟:带着露水的竹席。
  • 荻竹:荻草和竹子,此处指生长着荻竹的环境。
  • 风扇蒲葵:用蒲葵叶制成的扇子扇风。
  •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刘禹锡(字梦得)。
  • 凉飚:凉爽的大风。
  • 闲境:幽静的环境。
  • 幽情:深沉的情思。
  • 回灯:重新点亮灯火。
  • 栖鹤:栖息的仙鹤。
  • :量词,此处指舀茶的器具。
  • 秋吟:在秋天吟诵。
  • 渺千里:远在千里之外。
  • 长洲城:古地名,此处指故人所在之地。

《立秋夕有怀梦得》是白居易一首充满思念之情的诗作。开篇通过描写立秋时节的景物,如带露的竹席、清爽的荻竹、蒲葵扇等,勾勒出一幅清凉幽静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立秋之夜的独特氛围。接着,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与故人的分别,“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短短十字,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又暗含了对友人的思念。随后,“凉飚起”“闲境入幽情”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思念愈发深沉。“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则通过具体的景象和声音,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让诗人的思绪在幽静中更加悠远。“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描绘了诗人夜晚的生活场景,在品茶、吟诗中,思念之情并未消减。最后,“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直接点出思念的远方和对象,使情感表达更为直白强烈。整首诗语言平实,却情真意切,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白居易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诗以立秋时节的景物为切入点,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首联“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描绘了带着露水的竹席、清爽的荻竹环境以及蒲葵扇带来的轻柔凉意,点明了立秋时节的特点。颔联“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由景入情,通过与故人分别后再次听到新蝉鸣叫,暗示时光流逝,思念之情渐生。颈联“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进一步渲染环境,凉爽的秋风和幽静的氛围引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思。尾联“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则直接点出思念的对象远在千里之外的长洲城,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全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将立秋之夜的清幽与对友人的思念完美结合。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立秋之夜思念友人刘禹锡(字梦得)而作。白居易与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两人交情深厚,常以诗唱和。当时两人可能处于分别状态,立秋时节的景物触动了白居易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此诗寄寓对友人的牵挂。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