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照禅师同宿

白居易 〔唐朝〕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满枝。

龙门水西寺,夜与远公期。

晏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

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元和八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山间的梨树上开满了洁白的花朵,缀满枝头。

在龙门水西寺中,我与神照禅师相约,共度这一夜时光。

我们安静地端坐,面对面静坐沉思,那些隐秘的禅语对话,又有谁能知晓呢?

当达到过去与未来的界限都断绝、心中连一丝念头也不再产生的境界时,便是禅修的至妙时刻。

1. 唐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唐代佛教兴盛,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影响广泛,许多文人如白居易、王维、柳宗元等均与佛教僧人交往密切,将禅理融入文学创作,形成“以禅入诗”的文学传统,此诗便是“以禅入诗”的典型代表。

2. “远公”典故的文化内涵:远公(慧远)是东晋佛教领袖,主张“弥陀净土”,其形象成为“高僧”“善知识”的象征,唐代文人常用“远公”代指所敬重的僧人,体现了对东晋以来佛教文化传统的继承。

3. 禅修核心境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佛教禅宗、天台宗等宗派强调的修行目标,指断除“分别心”“执着心”,达到心性清净的境界,并非指“无意识”,而是指“不被杂念干扰的清醒觉知”,是理解佛教心性论的重要概念。

4. 唐代“龙门佛教文化圈”:龙门位于洛阳,是唐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中心(如龙门石窟),周边分布着众多寺院(如水西寺、香山寺等),成为文人、僧人交游、修行、创作的重要场所,对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5.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与禅修:白居易提出“中隐”思想,主张在仕宦与隐居之间寻求平衡,禅修是其“中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禅修实现“身心俱静”,缓解仕途压力,这种思想在其晚年的诗歌与散文中多有体现,此诗是其中年时期禅修生活的早期记录。

  • 八年三月晦:“八年”指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白居易此时约42岁,处于人生中对禅理较为关注的阶段;“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里点明具体时间为三月月末。
  • 山梨花满枝:“山梨”即生长在山间的梨树,其花洁白素雅,常被赋予纯净、淡泊的意象,此处以梨花满枝的春日景象,营造清幽宁静的氛围,为后续禅意场景铺垫。
  • 龙门水西寺:龙门即龙门石窟所在之地,位于今河南洛阳南,是唐代佛教胜地;水西寺为龙门附近的一座寺院,具体位置已难详考,此处点明与禅师相会的地点,凸显环境的清幽与禅意。
  • 远公期:“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结白莲社,弘扬佛法,是后世僧人敬重的典范;这里以“远公”代指神照禅师,既表达对神照禅师的敬重,也暗示此次相会是如同古人般的禅友相聚。
  • 晏坐:佛教术语,指安静端坐、凝神静思的禅修姿态,是僧人及修禅者常用的修行方式,此处描绘诗人与禅师静坐修禅的场景。
  • 密语:并非指隐秘的世俗话语,而是指师徒或禅友间关于禅理、心性修养的私密对话,这类对话往往契合修行者当下的心性,难以被外人理解,故曰“谁得知”。
  • 前后际断处:佛教禅理术语,“前后际”指时间上的过去与未来,“断处”指超越时间界限、不被过去与未来束缚的境界,是禅修中对“时间空”的体悟。
  • 一念不生时:佛教核心修行境界之一,指心中没有任何世俗杂念、分别心产生的状态,是心性达到清净、觉悟的重要标志,也是这首诗所追求的禅修终极境界。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是一首记录白居易与神照禅师同宿修禅的七言律诗,从“记时写景”到“记事写人”,再到“写禅修场景”,最后“升华禅理”,层层递进,既是一首“记游诗”,更是一首“悟道诗”。

首先看前两联,也就是开头四句,诗人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时间是元和八年三月末,此时山间梨花开得正盛,洁白的花满枝都是,这是很美的春日景象,不是杂乱的热闹,而是清净的美,这其实是在为后面的禅修做铺垫——环境的“净”才能衬托心灵的“净”。接着说地点在龙门水西寺,晚上和“远公”(也就是神照禅师)相约同宿,用“远公”这个典故,一下子就把神照禅师的“高僧”形象立起来了,也告诉我们,这次相会不是普通的朋友聊天,而是禅友间的修行交流。

然后看颈联,“晏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这两句是诗的过渡。“晏坐”就是安静坐着修禅,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不怎么说话,偶尔有几句“密语”。这里要注意,“密语”不是偷偷说什么秘密,而是关于禅理的话——比如怎么让心安静下来,怎么看待过去未来,这些话是契合他们当下修禅心境的,外人没到这个境界,自然听不懂,所以说“谁得知”。这一句写出了禅修的“静”和“私”,让我们感受到那种专注于内心的氛围。

最后看尾联,“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这是整首诗的“题眼”,也是白居易想告诉我们的禅修核心。“前后际断”就是说,不再想着过去的事,也不担忧未来的事,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一念不生”就是心里没有任何杂念,不胡思乱想。这两句不是白居易在讲道理,而是他和禅师一起修禅时,真正体会到的境界——当达到这个境界时,人就不会被过去的遗憾、未来的焦虑困扰,心灵就能真正平静下来。

从整首诗来看,白居易写这首诗,不只是记录一次和禅师的同宿,更重要的是通过诗,分享自己对禅理的理解和修行的体会。当时他在官场不算失意,但也见了很多纷争,心里累,所以想从禅修里找安宁。这首诗里的“梨花满枝”“晏坐相对”“一念不生”,其实都是他追求“身心清净”的体现,也让我们看到,唐代文人是怎么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和佛教禅理结合起来的。

1. 意境营造:以景衬禅,清幽淡远

首联“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满枝”开篇即勾勒出具体的时间与景物:三月月末,山间梨花盛开,洁白的花朵缀满枝头,画面纯净素雅,无一丝世俗喧嚣。这种清幽的春日景象,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为后文的禅修场景铺垫氛围——梨花的“洁”对应禅心的“净”,山间的“静”呼应禅修的“寂”,实现了“景”与“禅”的交融。

2. 叙事简洁:以事显境,自然流畅

颔联“龙门水西寺,夜与远公期”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事件:地点在龙门水西寺,人物是诗人与神照禅师(以“远公”代指),事件是“夜与期”(夜间相约同宿)。叙事不枝不蔓,既点明了禅修的具体场景,又通过“远公”的典故,暗示了此次相会的禅意本质,让读者自然进入“禅友夜谈”的情境中。

3. 情感内敛:以静显禅,含蓄深沉

颈联“晏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描绘了诗人与禅师的互动:二人静坐相对,偶尔有禅语交流,但这些“密语”却“谁得知”。此处的“静”是核心——“晏坐”是身体的静,“密语无人知”是心灵的私,这种“静”并非死寂,而是蕴含着对禅理的体悟与交流,情感内敛而深沉,避免了直白的抒情,契合禅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点。

4. 哲理升华:以境传禅,直指本心

尾联“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是全诗的灵魂,直接点出禅修的核心境界。“前后际断”超越时间的束缚,“一念不生”摒弃心念的干扰,这两句并非抽象的哲理说教,而是诗人与禅师同宿修禅时体悟到的真实境界,将前文的景、事、情升华到“禅理”层面,让全诗从“记游”升华为“悟道”,展现出白居易对禅理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此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此时白居易已过不惑之年,人生经历了早年的仕途进取与中年的世事波折,对世俗功名的追求逐渐淡化,转而向佛教禅理寻求心灵的安宁与超脱。

从仕宦经历来看,元和八年前后,白居易虽任左赞善大夫(东宫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官职清闲,但此前曾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又目睹官场的复杂纷争,内心常有疲惫之感。佛教禅理中的“清净”“无念”思想,成为他缓解精神压力、平衡心性的重要依托。

从地点来看,龙门水西寺地处龙门佛教文化圈,周边寺院林立,是唐代文人与僧人交游、修禅的重要场所。白居易常在此类寺院与高僧往来,此次与神照禅师同宿,正是他践行禅修生活、与禅友交流体悟的具体体现,诗中内容也正是此次禅居经历的真实记录。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