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柏作书柜,柜牢柏复坚。
收贮谁家集,题云白乐天。
我生业文字,自幼及老年。
前后七十卷,小大三千篇。
诚知终散失,未忍遽弃捐。
自开自锁闭,置在书帷前。
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
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用破旧的柏木制作书柜,书柜牢固,柏木又坚硬。收藏的是谁家的文集?题名写着白乐天。我一生从事文字工作,从幼年到老年。前后有七十卷,大大小小三千篇文章。明明知道最终会散失,但不忍心立即丢弃。自己打开自己关闭,放在书帷前。我像是邓伯道,世上没有王仲宣。只应该吩咐女儿,留给外孙传承。
这首诗题为《题文集柜》,是白居易为自己文集的书柜所作。首联“破柏作书柜,柜牢柏复坚”以物起兴,用柏木的坚固象征文集的持久。颔联“收贮谁家集,题云白乐天”自问自答,点明文集的归属。颈联“我生业文字,自幼及老年”概述一生从事文字工作,突出时间的跨度。颔联“前后七十卷,小大三千篇”具体说明文集的规模,显示成就之大。颈联“诚知终散失,未忍遽弃捐”表达明知散失却不忍丢弃的矛盾心理,情感真挚。尾联“自开自锁闭,置在书帷前”描写日常守护,体现珍爱之情。最后两联“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用典抒怀,邓伯道无子,王仲宣无人继承,诗人无奈中选择女儿和外孙作为传承者,透露出对文学遗产流传的深切关注。整首诗以简单的语言,层层深入,从物到人,从个人到家族,展现了诗人对文字事业的执着和传承的智慧,是白居易晚年思想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前四句从书柜的制作引出文集的归属,展现诗人对物质的简朴和对精神的执着。中间四句概述一生文字事业的成就,并流露出对散失的担忧和不忍弃捐的矛盾心理。后四句通过典故(邓伯道和王仲宣)表达无子继承的无奈,最终选择托付女儿和外孙,体现了家庭传承的传统观念。整首诗结构紧凑,层层递进,以平实的语言传达出对毕生心血的爱护和对后世流传的期盼,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时代特征。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所作,大约在唐文宗时期(公元9世纪),当时白居易隐居洛阳,整理自己生平著作,编成《白氏长庆集》七十卷。他担心文集散失,又无儿子继承,因此题诗于书柜上,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通过家族传承的愿望。反映了唐代文人对文学传承的重视和个人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