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渐无发,耳间新有毫。
形容逐日老,官秩随年高。
优饶又加俸,闲稳仍分曹。
饮食免藜藿,居处非蓬蒿。
何言家尚贫,银榼提绿醪。
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
诚合知止足,岂宜更贪饕。
默默心自问,于国有何劳。
头上渐无发,耳间新有毫。
形容逐日老,官秩随年高。
优饶又加俸,闲稳仍分曹。
饮食免藜藿,居处非蓬蒿。
何言家尚贫,银榼提绿醪。
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
诚合知止足,岂宜更贪饕。
默默心自问,于国有何劳。
头上的头发渐渐稀疏,耳边新长出了白色的毫毛。
容貌一天天衰老,官职和俸禄随着年岁不断提高。
朝廷的优待和宽容不断增加,俸禄也随之提高,如今的职位清闲安稳还能分管部门事务。
饮食上不再是粗劣的野菜,居住的地方也不再是简陋的茅屋。
别说家里还贫穷,我提着银制的酒器盛着绿色的美酒。
不要说身份还不够尊贵,金色的印章照耀着紫色的官袍。
确实应该知道满足,怎么能再贪婪无度呢。
默默地在心中自问,自己对国家有什么功劳呢。
1. 唐代官职:诗中涉及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唐代官职,太子宾客为东宫属官,太子少傅是辅导太子的官员,分司则是指在东都洛阳任职的中央官员。
2. 唐代服饰与器物:“金章照紫袍”提到了唐代高级官员的服饰紫袍和象征高官的金章,“银榼”则是当时的一种银制酒器。
3. 白居易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多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心境,这首诗也体现了他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
4. 古代文人价值观:诗中体现了古代文人“知止足”“反躬自省”的价值观,强调不贪慕名利,重视对国家的贡献。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脉络。开篇两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年老的状态,头发稀疏、耳生白毫,这是对自然规律的坦然面对。随后,诗人讲述了自己的仕途和生活变化,官职提升,生活条件改善,从“藜藿”“蓬蒿”到“银榼”“紫袍”,对比鲜明,让我们看到他当时的境遇。
但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上,而是由此引发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自己应该懂得满足,不能再贪求更多,这种“知止足”的思想在古代文人中很有代表性,体现了他们对欲望的克制。
最后那句“默默心自问,于国有何劳”,更是展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即使身处闲职,享受着优厚待遇,他依然不忘反思自己对国家的贡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叙述和真挚的感慨,让我们看到了白居易晚年的心境,也传递出了积极的价值观,是一首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开篇“头上渐无发,耳间新有毫”,以直白的笔触描写自己衰老的容颜,点明时光的流逝,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
接着诗人叙述自己官职和待遇的提升,“饮食免藜藿,居处非蓬蒿”“银榼提绿醪”“金章照紫袍”等句,展现了如今优渥的生活。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这种安逸之中,反而发出“诚合知止足,岂宜更贪饕”的感叹,体现出他不贪慕名利、懂得知足的品格。
最后“默默心自问,于国有何劳”一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自我反省的精神,让诗歌的意境得以升华,展现了一位老臣的担当与情怀。
这首诗是白居易从太子宾客调任太子少傅分司时所作。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仕途起伏,晚年多任闲职。太子少傅分司这一职位较为清闲,是朝廷对老臣的优待。此时的白居易已至晚年,身体逐渐衰老,但官职和待遇却不断提升。在这样的人生阶段,他内心既有对现状的满足,也有对自己是否对得起国家俸禄的反思,于是写下此诗来抒发自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