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歌者唱微之诗

白居易 〔唐朝〕

新诗绝笔声名歇,旧卷生尘箧笥深。

时向歌中闻一句,未容倾耳已伤心。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你的新诗已成绝笔,声名也渐渐沉寂;旧时的诗卷已蒙上灰尘,在书箱深处静静存放。

偶尔从歌声中听到你的一句诗,还没等我侧耳细听,就已满心悲伤。

1.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两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注重诗歌的教化功能。

3. 箧笥是古代用于存放书籍、衣物等物品的箱子,在古诗中常被用来指代书籍的存放之处,体现出古人对书籍的珍视或特定的情境氛围。

4. 这首诗属于抒情诗,通过对具体场景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情感,是唐诗中以情动人的佳作之一。

  • 微之:指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两人交情深厚。
  • 绝笔:死前最后的作品。
  • 声名歇:名声渐渐消失,此处指元稹去世后,其声名不再像生前那样显赫。
  • 箧笥(qiè sì):指书箱、箱子。
  • 时向:偶尔从。
  • 未容倾耳:没来得及侧耳细听。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情感基调,它是一首充满悲伤和怀念之情的悼友诗。开篇两句“新诗绝笔声名歇,旧卷生尘箧笥深”,从元稹的作品入手,“绝笔”二字直接点明元稹已离世,“声名歇”和“旧卷生尘”则从时间的维度,写出了友人去世后世间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已持续了一段时间。

接着看后两句“时向歌中闻一句,未容倾耳已伤心”,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闻歌者唱微之诗”这一事件,成为了触发诗人强烈情感的导火索。仅仅是听到一句诗,悲伤就瞬间袭来,这足以说明元稹在白居易心中的地位之重要,两人之间的情谊之深厚。

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运用的以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语言将内心的悲痛展现得如此真切,这正是白居易诗歌“语浅情深”特点的体现。同时,结合“元白”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新乐府运动的背景,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全诗语言质朴平淡,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首句“新诗绝笔声名歇”,既点出元稹已去世,再无新作,也暗示了随着时间推移,友人的声名渐渐被人淡忘,字里行间满是惋惜。“旧卷生尘箧笥深”则通过描写元稹的旧诗卷蒙尘存放于书箱深处的景象,烘托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氛围,暗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已深藏心底。

后两句“时向歌中闻一句,未容倾耳已伤心”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偶然从歌声中听到友人的诗句,本是一件能勾起回忆的事,但诗人还没来得及细听,就已被巨大的悲伤笼罩。这突如其来的伤心,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元稹的情谊之深,思念之切,无需过多铺垫,情感自然流露,极具感染力。全诗以小见大,通过日常场景中的一个瞬间,将对友人的悼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悼念好友元稹而作。元稹与白居易情谊深厚,二人常以诗唱和,世称“元白”。元稹去世后,白居易悲痛不已,多次在诗文中表达对他的思念。此诗便是诗人在听到歌者演唱元稹的诗作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抒发了对亡友的深切怀念和无尽悲伤。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